聚合邵阳新闻 传播邵阳声音
邵商网与您共同讲好邵商故事

记者探访脱贫路|绥宁插柳村:“文化+”绘就 美丽乡村新画卷

一片美丽的荷花。.jpeg

荷花竞相盛开。

红网时刻8月25日讯(记者 戴瑾昕 通讯员 马剑敏 李斌)兰溪河穿村而过,千年古树苍翠欲滴,古苗寨鳞次栉比。随着气温升高,绥宁县关峡苗族乡插柳村的300余亩荷花竞相盛开。放眼望去,荷叶翠绿如滴,花色多样多彩,一碧万顷,美景令人流连忘返。吸进了不少附近游客到村游玩。他们或在千年屹立的古树群前留影,或为苗寨民居、错落有致的古老石板路所折服,流连其间,久久不愿离去。

插柳村有700多年建村历史,曾是《那山那人那狗》《秋收起义》《战火童心》等电影取景地之一。全村1386户5162名村民分成36个村民小组散居在崇山峻岭之中。因地处偏远,交通不便,村民致富手段单一,加之自然灾害频发,插柳村成了一个国家级贫困村,有贫困户202户782人。

2015年4月,湖南师范大学对口驻村帮扶插柳村。经过专家团队近半年反复实地调研,学校党委结合插柳村优势,聚合学校在文化、艺术、旅游、生命科学等学科方面人才智力优势,决定开创一条“文化+”高校扶贫新模式,采用“文化+艺术”“文化+旅游”“文化+教育”“文化+党建”的发展模式来帮助插柳村脱贫摘帽

res03_attpic_brief.jpg

文化艺术园。

7月底,正是暑期游客纷至沓来的高峰期。窗外,河对岸300亩太空荷基地,荷叶碧绿,荷花娇艳,分外好看。贫困村民李三翠忙着收拾客栈房间,等待新客人入住。

“夏季荷花盛开,很多大学生来写生,是客栈生意最好的时候。”2018年,李三翠将自己的苗家木屋改造成艺术客栈,简单3个房间,一年收入5000多元。

李三翠告诉记者,早些年,村里一条泥巴路,村民出村都难。年轻人纷纷走出大山,到外地谋生。

伴柳而生的村庄,在乡亲们一次次“折柳送别”中,依然贫困。2013年,插柳村人均纯收入不到1500元,戴着国家级贫困村的帽子。

2015年,湖南师范大学对口帮扶插柳村,校领导和专家、教授结合当地自然风光、苗寨特色、民俗风情等,打造服务高校艺术教育的“艺术村”,发展乡村旅游。

一场大刀阔斧的“富村”行动在插柳村铺开:拉通路基13公里,完成道路硬化10公里,并安装太阳能路灯350余盏;“中国·绥宁插柳文化艺术园”落成,美术馆、艺术家工作室等艺术气息浓厚;村民文化广场建成,村民具有苗家特点的木屋逐一改造成艺术客栈。转眼间,插柳村成了“艺术村”。

配合艺术园建设,湖南师大驻村帮扶工作队组织流转周边土地300余亩,种上太空莲,养下荷花鱼,修起荷花栈道。如今,“荷柳相约”成了插柳村最“热”美景。黄桃、李子、覆盆子等特色扶贫产业,也一一兴起。

近4年来,插柳村共吸引游客10余万人次。每到旅游旺季,村民们开客栈、办苗家乐、出租苗服、卖土特产,忙得不亦乐乎。什么赚钱干什么,李三翠一家年收入达6万多元。

贫困村民苏新国办的艺术客栈,成了当地“网红店”。“写生和体验生活的大学生来得多,荷田、古苗寨、古树群落等,都是他们喜欢的景点。靠着乡村旅游,不少村民增收致富,我的艺术客栈一年也能收入7000余元。”李三翠说。

c2a03027-15fc-46a2-bbb4-64e310879a7a.png

“文化+旅游”给村民们带来了看得见的好处。

“这些变化,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4000多亩有机稻种植基地、400多亩荷鱼共生基地、插柳村文化产业园、艺术家工作室、艺术客栈、光伏发电站……”村党支部书记李宗乾介绍,光光伏发电这一项,每年就能给村集体带来近10万元的收入。据不完全统计,乡村旅游开展4年多来,共吸引来村观光、旅游的游客10多万人,游客通过住宿、餐饮、农产品购买就地产生消费近1000万元,为700多名插柳村村民创造了就业机会,其中贫困群众有300多人。

记者手记

随着一个个艺术客栈、艺术家工作室落户插柳村,这个昔日的贫困村终于作别过去——

绥宁县关峡苗族乡插柳村依托湖南师范大学的学科群优势,结合当地自然风光、苗寨特色、民俗风情,充分发挥学校人才、学科、文化等优势,积极探索“文化+”精准扶贫模式,使曾经的贫困村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2018年,插柳村实现整村脱贫摘帽,并先后获评“全国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湖南省乡村旅游示范村”“湖南省脱贫攻坚示范村”,入围全国第五批中国传统古村落和大湘西地区生态旅游精品线路景点集群(特色村镇)和湖南省五星级乡村旅游区(点)。插柳村的变化和发展历程彰显了精准扶贫效果,也以鲜活的形式讲述了脱贫攻坚以来国家级贫困村向美丽乡村蝶变的历程。

来源:红网邵阳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邵商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aoshang.cn/news/75823.html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