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合邵阳新闻 传播邵阳声音
邵商网与您共同讲好邵商故事

以“雪峰之水”浇灌“天山之花” ——湖南省洞口县职业中专学校接续教育援疆侧记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通讯员 袁明媚 黄少平

“期待展信欢颜,互学共进。”“信件架桥梁,爱心传新疆。”寒冬时节,63封来自雪峰山洞口县职业中专学校心晴社同学的回信乘专车奔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市鄯善县第一中学,如奔腾不息的“雪峰之水”源源不断地浇灌着“天山之花”。

湖南省始终把教育援疆作为“筑基工程”,一批又一批的教师跨越千里,奔赴新疆。近年来,地处雪峰山腹地的湖南省洞口县职业中专学校发挥自身优势,接续派驻优秀青年教师实行文化润疆,教育援疆,将滚烫雪峰情,源源不断地送往天山脚下,浸润出最美的“雪莲花”。该校党总支书记、校长肖和又表示,将始终秉承“以人为本,成就幸福”的办学理念,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奔赴山海,浇灌“天山之花”

“老师,我们在宫灯上写下的这些愿望会实现吗?”初秋时分,在新疆阿曼夏学校教室里,援疆教师袁旭芳正在教八年级学生制作宫灯,有蝴蝶灯、白帽方灯……孩子们纷纷在自己制作的宫灯上写下自己的梦想。

2020年9月,持续不断的疫情打乱了人们的正常生活。洞口县职业中专学校25岁的教师袁旭芳面临着两难抉择:一边是为了心中的梦想,祖国建设的需要,舍小家为大家参加教育援疆;一边是不断蔓延的疫情笼罩着神州大地,家里还有一个嗷嗷待哺的孩子需要照顾。思虑再三,袁旭芳“做了人生最重要的决定”,那就是把孩子托付给奶奶抚养,毅然决然,奔赴援疆前线。

(图为袁旭芳与吾买尔)

进疆以后,在得知更偏远的地区急缺教师后,袁旭芳立即加入了“红石榴支教团”,前往新疆鄯善县最贫穷的鲁克沁镇进行支教。

用专业特长与励志的精神引导学生见天地之广阔,追心中之梦想,为职业教育的发展培养了更多的技能型人才。哪里缺老师,袁旭芳就往哪里跑。两年时间,700多个日夜,袁旭芳经历了水土不服、咽喉肿痛、流鼻血等一系列身体不适,克服重重困难,始终用无私的爱心关注维吾尔族孩子的发展。

“师生之间的感情是能够跨越民族、距离、年龄,只要你用真心必然会获得真心。”袁旭芳回忆,吾买尔(化名)就是在她在鲁克沁镇支教时认识的一个小姑娘。在炎热的夏天,这位女孩总是穿着一件旧衣服,也没有太多的玩具,在那个多子女的维吾尔族家庭,这位女孩总是特别的懂事。每一次袁旭芳下乡前往鲁克沁镇,吾买尔都会像小鸟一样与袁旭芳分享一周的学习、生活。而袁旭芳也会暖心地给小姑娘准备小礼物,小裙子、保温杯和一些学习生活用品。有时,小姑娘也会摘自家树上的杏子送给袁旭芳。

薪火相传,点燃追梦课堂

弦歌不辍,薪火相传。2023年2月,湖南省洞口县职业中专教师袁均华毅然从袁旭芳手中接过传递的火炬,前往新疆鄯善县一中支教。

(图为袁均华为艾力辅导功课)

“新疆曾经是诗和远方,但现在新疆是实现光荣和梦想的起点。”初入新疆,袁均华这样给自己打气。“下午四点左右是一天最热的时刻,太阳晒在身上有股钻心的疼痛。”安顿下来后,袁均华还是严重不适。“每天感到头昏脑涨,休息不好,都是拖着疲惫的身体走进教室。”袁均华说,虽然新疆吐鲁番气候恶劣,夏天干燥炎热,气温达45度以上,冬天严寒,达零下20摄氏度左右,但这一切也影响不了支教的热情。

“老师,读书有什么意义吗?”课堂上,学生艾力(化名)用不屑的语气问袁均华。艾力是鄯善县一中高一学生,有严重的厌学倾向。每次接触中,从这个大孩子的眼神中时而会流露出忧伤的神情。袁均华了解到,这是一个特殊家庭成长的孩子,父母文化程度不高,家里兄弟姐妹多,父母的潜意识里一直认为读书无用,这使得艾力库提对未来也丧失了信心,课堂表现出极为消极的态度。

在一段时间的关注后,袁均华决定换一种方式与他交流。课后,袁均华经常约他在操场散步,打球。“艾力,你乒乓球打得很好喔,今天在课堂上我觉得你很认真,眼神很笃定,也给了老师很大的力量!”“我们的出身不能选择,但是未来的道路我们可以靠自己走。”……在一次又一次的鼓励中,艾力慢慢敞开了心扉。

在课堂中,艾力开始认真听讲,主动把位置从角落搬到讲台旁边认真听课,做笔记,考试成绩进步很快。最近的一次考试,艾力的数学成绩考到全年级第二。

鸿雁传书,搭建沟通桥梁

(图为爱心信件)

“这些形状各异的信件,担负着同一个使命:带着同学们的问候和祝福,带着56个民族一家亲的坚定信念。”2023年夏天,洞口县职业中专学校心晴社学生们亲手书写、用心制作了56封爱心信件,日夜不息地奔向正翘首期盼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市鄯善县第一中学。

“有的学生在书信中介绍家乡的特产、特色景点,并大方邀请朋友前来做客;有的学生把自己假期的趣事诉诸笔端,言辞恳切,情意绵绵;有的学生和友人畅谈理想,共期未来,甚至随信寄出自己亲手绘制的卡片和明信片给予勉励。”鸿雁传书,频繁往来于雪峰山、天山之间。袁均华主动肩负起“信使”的重担,为相隔千里之外的孩子搭起沟通的“友谊桥梁”。袁均华高兴地说,今年以来,这样的书信互传爱心活动已经有4次之多,往来信件共200余封,他们用行动打开了放眼世界的格局,开启了人生新的征程。

“作为一名援疆教师,我们就是一位播种人。”袁均华说,我要通过自己的行动,在每个孩子心中播下“中华民族一家亲”的种子,引导孩子们树立“中华强大必有我”的人生奋斗目标。

远离家乡和亲人,在偏远边疆坚守,以“雪峰之水”浇灌“天山之花”。他们是一束光,一束照亮远方的光,为民族地区的孩子带去知识和温暖。他们是石榴籽,把各族人民紧紧拥抱在一起,为民族团结贡献力量。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邵商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aoshang.cn/news/236474.html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