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合邵阳新闻 传播邵阳声音
邵商网与您共同讲好邵商故事

郴山足奇变 其水复清美

郴山足奇变 其水复清美

“楚粤孔道”访郴州

本报记者 席敏 谭畅 张格

12-B.jpg

郴,意为“林中之城”。南岭北麓,一座名为郴州的城市坐落于连绵群山中。

南岭,是中原通往岭南区域的最后一道天险。在水运交通盛行的过去,便有“船到郴州止”的说法。自秦置郴县始,不少失意官员被贬谪于此,或途经此处流放到当时更为偏远的岭南。南来北往的文人墨客们,在郴州吟咏山水,或写尽无数悲苦、自怜与宽慰……

日升月落,斗转星移。如今的岭南不再蛮荒偏远,跨过南岭,改革开放的南风扑面而来,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然而,毗邻大湾区的郴州,受“有水快流”等粗放型发展理念影响,却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未能将地理位置、资源禀赋等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长期依赖矿产开发、传统制造业而负重前行。

过去发展遭遇阵痛的郴州,如何在“南风北渐”中抓住新的历史机遇,寻找前行的动力?近年来,郴州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通过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一座老城正起身迈出新步伐,再现“郴山足奇变,其水复清美”的山水画卷。

敞开“南大门” 深度融入大湾区

“拨开云海见五指,莽山峰色正堪悸。”在郴州市宜章县,烟雾缭绕着陡峭险峻的莽山,不时隐约见到游客穿行其中。乳白色的雾、黢黑的峰、葱绿的林,或红或黄着装的游人,这里仿佛一幅即兴挥就的水墨山水画。

此时,暑期旅游高峰已过,但莽山景区附近一家温泉酒店的单人间“爆满”。自助餐厅人来人往,粉面档口的郴州特色杀猪粉、鱼粉备受欢迎。“呢个系鱼粉(这个是鱼粉)。”工作人员熟练地用粤语提醒来自广东的游客取餐。

“我们分析客源发现,85%以上的游客来自粤港澳大湾区。”莽山景区有关负责人说,正因大湾区游客多,当地旅游、餐饮等行业的从业者主动学习粤语,方便服务交流。

这正是当下郴州与粤港澳大湾区经济社会进一步交融的缩影。

郴州一带自古为“楚粤孔道”,是连通中原与岭南的重要节点。长期以来,湘粤两地在此山水相依、往来密切。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广东经济高速发展,湘南地区更多被视为沿海发达地区的大后方,将农产品、劳务等输往广东,却未能一同站在改革开放的前沿。

在湘粤交界处的广东省乐昌市坪石镇,有座形似雄鸡的巨石,得名“金鸡岭”。民间常戏谑道:鸡头朝向湖南,鸡尾朝向广东,意为“吃着湖南的粮食却在给广东下蛋、养肥广东”。

从地理位置上看,郴州恰处于湘粤两省省会城市的中间,与长沙和广州看似“两不靠”。但如果换个角度来看,这里更像是“两相望”。

如何才能发挥特殊区位优势,让作为湖南“南大门”的郴州,既能得开放风气之先,亦能受开放发展之益?

从20世纪80年代被国务院确立为沿海向内地改革开放过渡的试验区,到2011年获批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再到2020年中国(湖南)自由贸易试验区郴州片区启航,地处内陆的郴州理念一变,正一步一步“向海而行”。

“80%以上的招商产业项目来自大湾区,80%以上的外地游客来自大湾区,80%以上的农产品供应给大湾区,80%以上的外出务工人员在大湾区。”谈及郴州与粤港澳大湾区的关系,郴州市委书记吴巨培用一组数据进行阐释。

4个“80%”,使得“融入大湾区”成为郴州11个区县(市)开放发展的共同选择。

在郴州走访,一股来自南方沿海发达地区的风气扑面而来。各地围绕推进产业互补,紧盯大湾区电子信息、智能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等产业精准招商,全力打造大湾区产业链拓展区、产业链重要节点区。

走进宜章经济开发区,看似静寂的厂区里,却跳动着代表行业最高科技水平的脉搏。与路灯齐高的三行字展示出这里的“融湾”决心——“用”湾区理念,“接”湾区产业,“比”湾区服务。

近年来,宜章经开区加速光电显示产业链“融湾”步伐,从大湾区引进一批相关企业,已逐步建立可以生产显示材料、器件、组件、终端的产业链。

在拼经济的当下,郴州拼的既是科技含量和开放度,也是速度。由深圳谱特光电有限公司投资的湖南谱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2021年在宜章经开区成立,是湖南首家偏光片制造企业。谈及从达成意向到投产的过程,公司董事长谢展四直言:“可以赶上深圳速度。”

宜章县委常委副县长、宜章经济开发区党工委书记肖雪莲表示,对“深圳速度”的追赶,是郴州不断打造良好营商环境的体现,也是郴州在承接产业转移方面能够占据先机的“密码”所在。

“对企业来说,不能光看地方一时的优惠政策,更关键的是能否长期提供适合企业成长的土壤。”郴州恒维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张永福说,得益于郴州良好的地理位置与营商环境及逐步完善的产业链等因素,恒维电子从2005年的“小作坊”成长为2022年销售收入达2.5亿元的“小巨人”企业,这让企业更有信心和决心扎根于此。

对沿海地区的招商引资并不是简单的迁徙,不少企业一脚立足郴州,一脚仍踏在大湾区。“从大湾区引进企业后,我们仍会鼓励他们将研发、销售等部门留在大湾区。”肖雪莲说,“还是要留一只眼睛看世界。”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飞速发展,毗邻大湾区的郴州抓住机遇,正越来越呈现出与大湾区“交通相通、产业相接、生活相融”的态势。

如今,郴州拥有高铁、机场、多条高速公路、国际陆港等通道,搭乘高铁从深圳到郴州只需约2小时,人员往来、物流运输便捷。顺畅的交通,让大湾区的企业家和研发、销售人员可以在“看世界”与“干事业”之间轻松转换。

融入大湾区,既要打造看得见的通道,更要在看不见的理念和平台方面下功夫。

仿生鱼、机械狗、智能机器人……在位于郴州市北湖区的一处科创研学基地,不少学生兴致勃勃地前来参观体验。北湖区文化旅游广电体育局局长黄彬介绍,该基地由一家自深圳引进的教育集团打造,集教育、科技、体育、文旅等功能于一体。

“如今,我们郴州的学生在家门口就能感受到大湾区的前沿科技。”黄彬说,随着与大湾区的合作日益加深,郴州与世界的距离也越来越近。

对接融入大湾区建设,还需探索更多合作发展模式。以郴州与广东佛山的交往为例,目前两座城市的对口合作已在制度化的基础上走深、走实。

今年初,广东和湖南两省人民政府联合印发了《佛山市与郴州市对口合作实施方案(2023—2027年)》,明确了实施优势产业共建、特色农业共促等八大行动。此后,佛山和郴州两市人民政府签署合作框架协议,明确了建设产业合作平台载体、传承弘扬红色文化等五项重点任务。

“我们正以郴佛对口合作为重点,深度融入粤港澳大湾区。”郴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罗雄鹰介绍,郴州、佛山对口合作中,已有亿元以上的在建重点项目7个,涉及文旅、新能源、风力发电等产业的意向投资项目12个;郴州还选派了50名年轻干部赴佛山驻企培训,学习大湾区理念;两市还共同发布就业岗位,共同组织校园招聘会。

昔日贬谪之苦地 今日山水好文章

作为古时荒僻之地,南岭青山绿水间曾鲜见人迹。当时的文人墨客不乏描写郴州的诗篇,然而由于层峦叠嶂,加上交通不便、经济落后,这些诗篇里往往多有悲苦自怜之意。王维、杜甫等人送友人到郴州任职的诗句中既有一种“贬谪”的苦楚,也有“几路三湘水,全家万里人”这样的离别与愁思。

然而,昔日的“瘴气丛生”,今天却是天然的绿色丛林和草原,成为别具特色的生态宝藏。郴州大山下,蕴藏着110多种矿产,让郴州有了“中国有色金属之乡”的称号。

坐拥大自然的馈赠,但当地曾经的无序开发让山水黯然失色。由于早年粗放开采,开矿冶炼产生的尾砂、废石、废水等处置不当,导致水土严重流失,部分河段水质恶化。

临武县的三十六湾,便是郴州重要的有色金属采选、冶炼区之一,该矿区至今已有400余年采矿史。20世纪80年代,当地掀起一股采矿热潮,多达数万人的“淘矿大军”云集于此。

非法开采、随意洗矿、破坏植被、无序堆放废石等行为严重破坏了三十六湾的生态环境。小部分人因此获利,不少世代生活于此的人,却要听着昼夜轰鸣的采矿设备声、踩在污泥浊水和废渣尾矿之上,看着家乡变得满目疮痍。

为了摒弃“带血的GDP”,一场“休克疗法”的整治风暴随之而来——从2005年开始,当地关闭非法矿点,拆除机械设备、向非法矿供电电杆,遣散从业人员……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和“刮骨疗伤”的气魄,对三十六湾实施生态修复和重金属污染治理。

2013年,三十六湾被湖南纳入湘江保护与治理省级“一号重点工程”;2018年,成功申报国家第三批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十年来,各级共投入20亿元治理三十六湾。

如今,行走在三十六湾,昔日乱采滥挖的“癞子岭”已变得绿草茵茵。在平整场地、栽种本土耐寒耐旱植物的同时,这里还通过保留矿脉、巷道、岩体、地貌景观等直观地质现象,设立遗迹点,打造了一座矿山公园和矿业遗迹科普区。

历史教训不远,今天的郴州更加注重绿色发展和矿产品精深加工。“吃干榨净”是记者日前在郴州采访时听到的高频词。

近年来,拥有丰富锂矿资源的郴州抢抓锂电风口,通过打造电池产业聚集区、引进上中下游企业,已形成从锂矿资源的采选冶到正负极材料、隔膜、电解液和锂电池生产各环节的产业链。

“我们的产业链可以把锂矿资源吃干榨净,从开采、冶炼到制造正负极材料等都按照最高环保标准进行,最后的废渣也要做成建材。”吴巨培说。

萤石是氟化工的基础资源,郴州拥有世界第二、亚洲最大的露天整装萤石矿。为了形成有增值的产业链,当地引进一批企业,大力发展氟化工等高新产业。

中化蓝天郴州基地党委副书记陈峰介绍,基地的下辖公司将锂资源和氟资源充分结合,建设新工艺技术的锂电产业。“我们通过园区企业内部和企业之间产品与废弃物的循环,对产生的尾渣实现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处理,将有限的矿产资源‘吃干榨净’,在园区实现完整闭环。”他说。

郴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数据显示,2022年,郴州市大宗工业固体废弃物尾矿渣、煤矸石、炉底渣制作砖瓦年利用量超33万吨,各类有色金属冶炼渣料处置利用量约95万吨,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达82.5%。

痛定思痛之中,郴州一边修复曾是满目疮痍的矿山,一边在“舍”与“得”之间探索“山水文章”,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变成实实在在的发展动能。

清晨,郴州资兴市东江湖水面升起层层薄雾,远处的山峦若隐若现。朦胧之中,一艘“渔船”横舟水面。只见“渔夫”利索地沉身、挥臂,渔网便在空中散开,形似一朵花绽放开来。

每次撒网,岸边都会响起密集的快门声——不远处的观景台上,游客和摄影师们纷纷用镜头记录下精彩瞬间。景区工作人员介绍,过去渔夫撒网是为了捕鱼,而如今“渔夫撒网”已成一大景观。

渔民的职业转型,正是郴州近年来不断探索做好“山水文章”的写照。地处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的分水岭区域,郴州是湘江、珠江的重要源头之一。这里的山水,事关长江、珠江“两江碧水”,对周边城市群和粤港澳大湾区的生态安全也有着重要意义。

在草原腹地悠闲骑马、与梅花鹿亲密接触、享受滑草的乐趣……位于北湖区的仰天湖大草原见证游人的欢声笑语。然而,2020年之前,这里却因过度放牧而导致草场毁损、水土流失,生态环境严重受损。

“过去,牛、马、羊的排泄物遍布山野,有的直接排入湖水,形成脏兮兮的淤泥。”景区负责人刘华东回忆,一到夏天,草原空气中便弥漫着令人难以忍受的恶臭味。

为了改善仰天湖大草原的生态,当地开始实施禁牧封育、水体治理。如今,仰天湖水面面积由过去的20余亩扩大至70亩,草原覆盖率也提升至91%。“为了保护生态,景区每年开放运营半年,剩下的时间都用来进行生态养护。”刘华东说,随着生态的逐步恢复,作为独具特色的南方高山草原,仰天湖景区正吸引越来越多游客前来“打卡”。

得益于仰天湖大草原的“走红”,景区周边民宿产业蓬勃发展。在离景区3公里远的宽洞村,村委会去年利用闲置房开办了第一家“宽洞之家”民宿,生意红火。一些原本在外务工的村民嗅到商机,自发返乡创办民宿。宽洞村党支部书记何国军介绍,“宽洞之家”品牌民宿已发展到近30家,今年全村民宿产业收入预计突破1000万元。

不负绿水青山,在“舍”与“得”的观念嬗变中,郴州正不断摸索发展方式绿色转型,书写一篇山水好文章。“这些年来,我们通过发展理念的转变、治理方式的转化、产业发展的转型、生态价值的转换,推动了郴州经济社会发展的‘转身’。”吴巨培说。

传承红色基因 接续为民情怀

红军长征期间,郴州大地上涌现了一个个折射军民鱼水情的动人故事。其中最为人们熟知的,当属发生在汝城县文明瑶族乡沙洲瑶族村的“半条被子”故事。

1934年,红军长征途经沙洲村,3名女红军借宿村妇徐解秀家中,临走时将仅有的一床被子剪下一半留给她。徐解秀对后人说,什么是共产党?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

时光流转,半个多世纪过去,人们没有忘记“半条被子”。今日沙洲村,迎接着从全国各地慕名而来的游客,他们在此重温动人心弦的革命故事,从中汲取力量。

“‘半条被子’的故事,代表了我们党的初心,体现了党的为民本色。”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9月16日在沙洲瑶族村考察调研时深有感触地说。

“殷殷嘱托字字千钧,感恩奋进要人人奋斗。3年来,我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实现共同富裕作为执着追求,始终同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工作围绕群众干,实事围绕群众办。”汝城县委书记黄四平说。

如今,“半条被子”的温暖仍在延续。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接续奋斗中,2022年,沙洲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1.9万元,人们通过种果子、开店子、摆摊子,吃上了“旅游饭”。现在,村里还建起幸福食堂,70岁以上老人可免费就餐;修建“幸福新村”,可更好满足村民住宿及旅游发展等需求。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为了让发展成果惠及更多民众,当前,汝城县正推进环沙洲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示范区,探索联动发展、均衡发展、健康发展的新路子。

穿越时空,“半条被子”精神闪耀着历久弥新的时代伟力。放眼整个郴州,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已经成为各级党政干部的价值遵循。

“始终把人民放在心里最高位置”“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始终把人民满意作为检验工作的首要标准”“着力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好事”……2022年6月29日,郴州市委出台《中共郴州市委关于进一步传承红色基因续写新时代“半条被子”故事的意见》。

如何起笔“续写”?《意见》动员全市广大党员干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厚植为民情怀、践行初心使命。

“95后”姑娘陈娟娟曾担任沙洲村党支部副书记。在沙洲村工作两年半,陈娟娟从人生地不熟,变得可以用方言与村民流利交谈;从走出象牙塔的腼腆学生,长成独当一面的“陈书记”;从一名“外地研究生”,成为群众心中认可口中称呼的“沙洲女儿”。

虽然已经不在沙洲村工作,但“半条被子”故事所诠释的为民初心,不断激励着陈娟娟在工作中坚持以人民群众为中心。

“近期在文旅项目建设中,我们曾一周完成35亩征地,一个月完成98户改造,这都是人民群众发自内心的支持,才能造就如此速度和成绩,最终人民群众也享受到项目建设带来的红利。”现任郴州市苏仙区白鹿洞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办事处主任的陈娟娟告诉记者。

承办今年9月中旬开幕的第二届湖南旅游发展大会,是郴州市近来的重要工作。在此过程中,当地坚持“办会兴城”,通过实施文旅惠民工程,改善民生、满足群众多层次的需求。郴州各地正大力实施的“唤醒老屋”行动,便是文旅为民生幸福加码的生动注脚。

走进北湖区华塘镇茅坪村,小桥流水、青砖黛瓦,一派古色古香。在这里,从事食品加工行业的肖秀玲租下了两栋一百多岁“高龄”的老屋,并按照“修旧如旧、最小干预”的原则进行修缮,用作农产品展销馆。

华塘镇党委书记谭皓介绍,不少村民的房屋长期闲置或年久失修,既埋下安全隐患、影响人居环境,更制约了乡村的发展。

而“唤醒老屋”行动,则是指以市场化手段盘活农村老屋、闲置房屋,以房屋为媒介撬动各类文旅资源要素注入乡村。

在一次次“唤醒”中,破败危房、旱厕等被全面清理,乡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如今,一幢幢承载乡愁的古民居焕发新生机、吸引游客前来体验,经改善的居住环境也给当地村民带来更持久的幸福感。

昔日老屋成为人们争相“打卡”的旅游地。茅坪村村民李育艾充满感慨:“现在日子越来越好过,不仅原来的‘破房子’得到了修缮,我们每年还能拿到租金呢!”

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密切干群关系之余,何以唤起人民群众共同奋斗的豪迈激情?推动社会治理现代化,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成为郴州不断探索的课题。

2017年6月,郴州正式启动“好人之城”建设,通过发掘选树好人,用身边人、身边事激发社会治理内生动力,形成向上向善的良好风气。

热心公益的谢运良,是宜章县好人协会会长。他坚持带领协会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常年大量吸纳残障人士在其创办的企业就业。

今年教师节,谢运良捐建的多功能报告厅、录播室在宜章四中正式启用。“不管走多远都要不忘初心,知恩图报,将来有机会一定要回馈社会、报效祖国。”谢运良在捐赠仪式上勉励学生。

郴山足奇变,其水复清美。“我们各项工作的最终落脚点是人民群众的笑脸,发展的成果一定要让人民群众看得见、摸得着。”吴巨培说。

一审:尹建国、肖毅彪 二审:陈志强 三审:陆益平

来源:华声在线邵阳频道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邵商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aoshang.cn/news/223797.html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