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合邵阳新闻 传播邵阳声音
邵商网与您共同讲好邵商故事

文学院赴新宁“情系留守儿童,传承非遗文化”乡村振兴促进团:奏响民族团结新乐章,奋进乡村振兴新征程

7月6日,邵阳学院文学院赴新宁“情系留守儿童,传承非遗文化”乡村振兴促进团在学院办公室主任科员唐志强老师的带领下,来到新宁县麻林八峒瑶族乡、黄金瑶族乡开展以“七彩假期”“文化传承”“民族团结”为板块,以乡村振兴为主题的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

促进团以麻林乡为中心,通过实地调研、座谈交流、深入走访、学习实践等方式发挥高校大学生服务社会的职能,以“促进民族团结一家亲”,探析当地民族文化、发展振兴,助力民族团结。

览非遗馆 寻觅传统文化

三下乡出征之前,唐志强老师带领团队成员来到邵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研究所进行调研,该所副所长谭高荣向团队成员进行解说。邵阳市非遗展览馆以“宝庆记忆”为主题,分为“邵风邵俗”、“邵人邵艺”、“邵音邵韵”三个主题展区和一个特展厅,通过图片、文字、多媒体、实物、传承人现场技艺展示、观众互动等表现形式,采用幻影成像、场景再现、交互式体验等现代科技手段,集中展示富有浓郁湖湘文化特色的邵阳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邵音邵韵”的展区,促进团成员重点参观了“崀山峒歌”。“崀山峒歌”历史悠久,起源于明代洪武年间,传播区域相对稳定,是新宁瑶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形式有山歌、号子、田歌、小调、风俗歌等。“崀山峒歌”承载着崀山少数民族的历史,是崀山少数民族生产、生活和精神性格标志性展示,因此,“崀山峒歌”极具历史文化研究价值。

本次调研发现,邵阳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样,但是在其保护传承、合理利用过程中存在着较多难题,比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相关机构设置不到位,没有成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监督与考核机制;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队伍数量不多等等。如:非遗赋能乡村振兴的路径、非遗系统性保护机制的建立、传承人队伍建设等。

此次实地调研,团队成员对邵阳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了初步了解,激发了团队成员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兴趣,提高了成员们的积极性,有利于成员根据现存问题展开进一步的调查,为接下来的工作打下了基础。

寻访村委 探索瑶乡历史

民族团结共同进步、共同繁荣发展是中华民族的生命所在、力量所在、希望所在。为进一步了解麻林瑶族乡近年来的发展状况,促进团来到了麻林瑶族乡人民政府、麻林瑶族乡上林村村委会、黄金瑶族乡村委会等地与相关人员进行座谈交流与深入走访。

麻林瑶族乡素有“八峒瑶山”之称,地处新宁县西部,东、北与武冈市交界,南与广西资源县交界,西与城步接壤。总面积172.23平方千米(2017年),耕地9488亩,其中水田8413亩,旱土面积1075亩,楠竹竹面积约8万亩。平均海拔900余米,是典型的高寒山区。麻林瑶族乡辖15个行政村、126个村民小组,全乡共13149人(2017年),是少数民族和汉族杂居地区,少数民族中以瑶族最多,占总人口的67%,另外,还有侗族、苗族、壮族等5个少数民族。

通过寻访村委,促进团了解到,新宁县非遗文化资源十分丰富,麻林瑶族乡有着悠久的历史,民风民俗独具特色,且仅麻林、黄金两个瑶族瑶族乡就拥有6个县级以上乃至省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如“八峒瑶族跳鼓坛”“崀山峒歌”“竹根傩面”“瑶族傩戏”和“竹乐器制作技艺”“新宁瑶族药浴疗法”等,且2022年1月黄金瑶族乡被命名为“湖南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但是,这些非遗项目大多都面临着传承人老龄化、后继乏力等诸多困境。

文化兴,民族兴,乡村振兴文化应先行。团队成员切身感受见证麻林瑶族村落实行乡村振兴取得阶段性成效。促进团在村民的带领下来到了良田一碧千里的上林村,群山环绕、秀丽多彩的民族团结文化广场,美丽壮观的麻林水坝。村支部书记受访表示,民族团结文化广场修建,是民族团结的见证,广场绘制独具瑶族文化的七彩墙绘,不仅能展现瑶乡人民的民族特色,又能为村民提供更好的文化环境,增强村民的文化自信。

此外,促进团走进上林村,实地考察当地绿色经济发展情况。促进团通过走访发现,村秘书夏凤雄作为外乡人,积极响应中央脱贫攻坚的号召,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来帮助上林村经济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他用行动证实了民族团结一家亲。

通过亲身走访,团队成员们真正感受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理论创举的伟大和民族团结、共同繁荣欣欣向荣的面貌。

实践学习 体味瑶族风情

团队在活动前期了解到,瑶族拥有“崀山峒歌”和“新宁瑶族药浴疗法”两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于是决定亲身了解,切身感受。

崀山峒歌于2018年被公布为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在麻林瑶乡,每月的初三和二十三都会演唱峒歌,而在农历六月十九日这天会举办大型峒歌演唱活动。

在五月二十三日这一天,促进团成员来到麻林文化演艺中心电影院,采访了部分资深山歌爱好者,同时为谱曲进行了不同山歌演唱录音与视频录制,采访过程中团队成员深感八峒瑶山山歌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值得挖掘收集整理传承保护展示。

此外,促进团成员在舜皇里国际休闲度假区采访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崀山峒歌”的传承人陈孝友,他对崀山峒歌的发展现状以及为传承峒歌所作的努力一一做了详细的介绍。他们通过组建乐队,创编富有瑶族和时代特色的峒歌节目,在崀山景区向游客推广等多种形式赋予峒歌以新的活力,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当说到尽兴处。陈孝友这位歌者飙起了山歌:“好久不到箇头来,箇头个井水起青苔……”那悠扬清亮的歌声让团队成员们静静聆听并击掌叫好。

“君之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自古以来,药浴就是我国的宝贵医术之一。新宁瑶族药浴疗法更是瑶族祖先独创,族内独有,传内不传外的宝贵良方。近年来,新宁瑶族药浴法还被列入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走进瑶族,品药浴奇妙之处。

据了解,“新宁瑶族药浴疗法”是瑶族人民在长期的游耕、狩猎生活中,发明创造,群体智慧的结晶。千百年来,它成为瑶族人民艰苦奋斗的盔甲,品德的浪花,智慧的光华。瑶族人民用它强身健体、对抗疲劳、抵御,抗防外界伤害。瑶语称之为“绕身哩”,是瑶族人民祖先独创,族内独有,相沿成习的传统洗浴习俗。

爱我中华 唱响团结篇章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经历了瑶族人民热情的招待,促进团的成员们也想为瑶族人民做出一份贡献,促进团的成员们征得当地的村委与村民的同意后,精心设计了一堂“民族团结”主题课。随着歌曲《爱我中华》响起,孩子们用嘹亮的歌声、满腔的热情,唱响了自己的爱国心,感受着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温暖幸福。成员们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在课堂上,用语言勾画出民族团结一家亲的场景。弘扬优秀的中华民族团结精神,为瑶族乡的孩子们献上一堂宝贵的思想引领课,通过寓教于乐的活动方式让民族团结的基因扎根于青少年的骨血里,引导他们不断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正如歌曲所表达,不同民族的朋友们相聚一堂,团结一心的想法不会忘记,民族一家亲,手盖着手,共创更好的祖国。

如今,在中华大地,各民族群众亲如一家的情景比比皆是。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增强民族团结的核心问题,就是要积极创造条件,千方百计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围绕党的二十大擘画的宏伟蓝图,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打造民族地区团结奋斗共同富裕标杆区为目标,全国各族人民同心同德、凝心聚力,高举民族团结的旗帜,正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向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阔步前行。

此次三下乡活动深入少数民族地区、了解少数民族文化。促进团成员们深刻感受到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也深刻激励大家在努力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要做好民族文化的继承人、传播者,做好民族团结的践行者、守护者,把爱党爱国融入实际行动中,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让青春在奋斗中闪闪发光。

(童鑫月)

来源:邵阳学院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邵商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aoshang.cn/news/218216.html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