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合邵阳新闻 传播邵阳声音
邵商网与您共同讲好邵商故事

走进新邵县龙溪铺镇卓笔村:村史馆里看变迁

邵阳城市报记者 莫杰 姚泽 肖斌辉

走进新邵县龙溪铺镇卓笔村的村史馆,仿佛置身于渐渐走远的乡村岁月。一张张饱含记忆的照片,一份份蘸满深情的手稿……向人们展示该村百年沧桑变迁,承载着珍贵的记忆和老一辈卓笔人的奋斗历程。

村史馆围绕村史溯源、区划变更、村容村貌、文化古迹、历史名人、扶贫成果等文化脉络,把乡土文化、时代变迁融入了一器一皿、一图一景、一规一训之中。通过老物件、老技艺、老照片、历史资料,展示卓笔村的历史人文美、乡风古韵美、家风家教美。“卓笔村史馆是新邵县首个建成的村史馆,是村里的文化坐标,建设村史馆,让村民们看得清来路、记得住乡愁,是乡村振兴战略的体现,也为我们村的精神文明建设增添了一抹亮色。”卓笔村村党支部书记彭欢欢充满自豪地说。

村史润山乡 生态宜居绘就新画卷

春雪刚过,车行卓笔,路净道通、白墙黛瓦,山水环绕间,青山与白雪相映成趣,道路两旁的菜园里铺满了新绿,新建的小洋楼与旧宅改造的传统民居层层叠叠,一幅秀美的生态画卷缓缓展开。

而几年前,卓笔村却不是今天这般秀美模样,卓笔背依天龙山,毗邻下源水库,是新邵的北大门,因为地处偏远,山高路陡,与世隔绝,沦为深度贫困村。在脱贫攻坚的浩荡春风中,2018年,湖南工商大学帮扶工作队进村进行帮扶。通过上级支持和村里自筹资金,党员群众齐动手,大街小巷全部硬化、绿化,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建了新村不能忘记历史,村庄美了传统不能消失。”工作队提议建村史馆,留住乡愁记忆,传承乡村文化,滋养好村风、好民风、好家风。于是,卓笔村史馆应运而生。休教师彭福元义务收集整理史料,村民们积极响应,想方设法找出家里珍藏多年的老照片、老信件等,一件件满是祖辈接续奋斗的艰辛与汗水,饱含着群众对美好生活的热切期望与追求。

今年45岁的蔡教铁是卓笔村村民,以前是村里的贫困户,记者来到他家时,他正在打扫院子。“前几天我去参观村史馆,先辈们不怕困难,默默扛起建设家乡的重任,现在村子里条件越来越好了,我也要好好建设它,别的不说,天天把家里打扫得干干净净是可以做到的。”问到今年的打算,“再把家里装修一下,儿子快要娶媳妇了……”说到这里,蔡教铁笑得很满足。

“垃圾遍地、柴草乱垛、打架斗殴,这是卓笔村以前的状况,因为是移民村,村民矛盾比较多。但是现在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干净整洁的院落、和谐相处的村民,村民生活在这里都很幸福。”村民吴金兰表示。

村史润乡风 文明新风扮靓新乡村

“大家看到的这张照片,是村里在1965年创办的温塘碾米厂,我们以前是用石碾碾米,一个劳动力半天才加工一担谷,用了碾米机后,一个小时能碾几百斤米……”讲解员彭薇薇正在为前来参观的村民介绍。以文化传承无声润物,用身边榜样示范带动,卓笔村除了在村史馆设有历史名人、当代贤达两个部分,有专门讲述该村名人贤达的励志故事。不仅唤起村民对先辈创业不易的感慨,更激发村民对当前美好生活的珍惜。

“就是期望能通过这些人物和故事来激励村里的下一代,尤其是从村里面走出的乡贤名人,更是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砥砺奋进,为家乡建设贡献力量。”村党支部相关负责同志自豪地说。村里还积极选举“勤劳致富户”“道德模范户”“文明卫生户”等先进典型。

村民杨妨英,今年57岁,丈夫在2008年因故去世,她贴心义务照顾公婆14年,公婆评价她照顾得比亲生儿女都要好,她被评为卓笔村“道德模范户”,她的事迹被媒体报道,卓笔村还在各宣传栏张贴她的照片和事迹。杨妨英说:“当孝星,真光荣。”

“通过村史馆,我了解了家乡的光辉历史。特别是这两年,村容村貌越来越美,村民生活越来越好。”彭蕾昂首挺胸地说,“当时出力的乡贤村史馆里都有记载,我非常敬仰,希望也能像他们一样,在家乡建设中留下自己的印记。”彭蕾坦言。

因此,彭蕾在大学毕业后,拒绝了大城市的工作机会,毅然决然地回到家乡卓笔村,在卓笔完小的三尺讲台上挥洒自己的青春,现在是卓笔完小的校长。与此同时,在她的组织下,卓笔完小专门开设一门与村史馆有关的课程,向学生们介绍卓笔村村史,培养学生成为村史馆讲解员。并多次组织学生到村史馆参观学习,让他们忆苦思甜、饮水思源,立志爱党爱国爱家乡,发愤图强,报效祖国。

今年12岁的彭薇薇曾是卓笔完小的学生,现如今成长为一名村史馆讲解员。“彭蕾校长是我们的榜样,我觉得要向她学习,为村里做出自己的贡献,我从小在这里长大,听着老师讲解卓笔村的历史,能成为讲解员很自豪。”彭薇薇表示。村史馆的建成留住了卓笔村的“文化根”,激励了更多村民留下来建设家乡。

“村史馆已经成为新时代传承乡土文化、促进乡风文明的主阵地,是追忆乡愁、共叙乡情的‘怀旧馆’,也是了解农业农村历史的‘博物馆’。开学第一课、游子归故乡,总会到这里接受传统教育,找寻乡村记忆,重温励志初心。”村支部书记彭欢欢说,邻里无聊打牌的少了,田野里劳动得多了;家长们脸上的愁容少了,操场上儿童的笑语多了……

村史润民心 书写生活富裕新愿景

“现在农贸市场环境好了,摊位经过规划后,买菜也方便,跟城里相比,都不相上下了。”记者在卓笔村新建的村级农贸市场看到,邵阳市场内,摊位摆放有序、过道干净清爽,往日“脏乱差”的现象不见了。村民王大姐为新建的农贸市场竖起了大拇指。近年来,卓笔村修建了村级农贸市场,满足村民基本购物需要。

除了村级农贸市场,致富带头人吴秋桃还开办红薯粉加工厂,收购全村百姓种植的红薯、聘用村里留守妇女做工,带动村民一起脱贫致富

“像我在这里工作,有100元钱一天,工作也不费劲,还能顾到家,我感觉很幸福。”红薯粉加工厂吴大姐表示。

村史馆记录了卓笔村的兴衰变化,让人深感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村民聆听着村子的历史过往,感受着好日子在党的阳光普照下的到来。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彭福元老人是村史馆资料的主要收集整理者,他一边回忆,一边诉说,瞬间将大家带回了那个自力更生,与天斗与地斗,艰苦创业的时代。“要想富,先修路。” 他说,为改变卓笔与世隔绝,贫困落后的局面,1974年,卓笔村开始努力打通与外界的通道——修路,时任乡党委副书记李铁文兼任修路总指挥,正式兴修下源公路。当时工作开展困难重重,群众担心修路会占田地,李铁文甚至多次遭到群众的围攻,后来经过反反复复地做思想工作,耗时 三年,才修成一条沙石公路,为群众解决了很大的困难。

现如今,全村18个小组全部修建好硬化公路,公路里长达12公里,通组入户公路修建3.2公里,村里不仅居住通行环境大大改善,500多亩有机紫谷稻、红薯粉加工厂、村级农贸市场、“班班通”多媒体教学设备……一条条“乡村振兴之路”摆在前头,民生大事、惠民工程落在实处,体现在村民的一张张笑脸上,卓笔村正昂首阔步走在致富奔小康的道路上。

“一想到这些,我就觉得听党话跟党走是对的。”彭福元竖起大拇指说,“以后,党指到哪儿,我们就打到哪儿,劲往一处使,早日实现乡村振兴。”

来源:华声在线邵阳频道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邵商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aoshang.cn/news/144467.html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