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合邵阳新闻 传播邵阳声音
邵商网与您共同讲好邵商故事

一所与城里学校“打擂”的乡村学校

湖南新邵太芝庙镇中学多项成绩远超县城学校

——一所与城里学校“打擂”的乡村学校

湖南教育新闻网 记者 王诗蕾 阳锡叶 通讯员 刘纪新报道

这两年,湖南省新邵县有这样一个“怪现象”,一所三县交界的偏远乡村学校,竟然跟县城学校打起了“擂台”:

该校不仅教学质量高,全县学业水平考试连续两年获一等奖,超过许多县城学校;在文体活动方面,该校也不比县城学校逊色,先后获县诗词大赛第一名,获县学生综合素养大赛优秀团体奖,连续两年获县篮球赛第一名。

也由此,学校声名远扬,不仅当地学生不流失,今年秋季开学,还有40余位学生从外地回流到了该校。这所学校就是新邵县太芝庙镇中学。新邵县教育界很感叹:新邵有个“太芝庙现象”。

实际上,早些年,该校也面临教师流动频繁、生源流失严重等问题,从1200多名学生,减少到了800多名。他们是如何扭转的?近日,记者走进新邵县太芝庙镇初级中学,探寻现象背后的秘密。

微信图片_20211102212848.jpg

打通阻点:规范化教育培养留守孩子良好习惯

“我能够认真听讲,不打闹,爱护卫生,但是不够细心……”在太芝庙镇中学168班,李靖锋同学正在进行每日总结。这样的“反思”主题班会,每天都会在太芝庙镇中学的每个班级里开展。

“我们每天的‘暮省课’以鼓励教育为主,让孩子们学会自我管理,相互管理,让学生管理学生。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大胆表达及自信和胆量。”新邵县太芝庙镇中学副校长莫车照说,暮省课是太芝庙镇中学加强留守儿童习惯养成的一个缩影。

校长罗良锋告诉记者,农村中学的学生很多是留守孩子,大部分是隔代教育,生活习惯、学习习惯等没有得到较好培养,导致部分学生习惯不良,思想懒惰,依赖性强,逆反心理严重,这也是乡村教育的一个阻点。因此,学校经过多方走访,多次外出学习,结合自身实际,探索出了一套适合农村中学的规范化教育之路。“规范化教育能有效改善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培养良好的品德,让他们重新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所谓规范化教育,一句话:抓规矩、抓养成。

2017年下学期开始,太芝庙镇中学进行规范化改革,通过五大德育阵地(思品课、团队课、升旗仪式、大课间、暮省课),用好一个抓手(《入学教育手册》),做好五大融合(班队会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班队会与安全教育的融合,升旗仪式与爱国主义、传统文化、理想信念等教育的融合,思政课与习惯养成、文明礼仪等教育的融合,暮省课与习惯养成教育融合),编写了“养成教育校本课程”,通过18个养成教育行为规范考评,开创出一套具有太芝庙镇中学特色的学生养成教育课程体系。

无论是七年级新入新生,还是八年级九年级学生,每年秋季开学,太芝庙镇中学不上新课,都会组织全体学生首先进行为期一周的入学养成教育(即军训),内容包括队列训练、养成教育、体验式培训(学习小组建立)等,也包括如何摆放碗筷、如何问好打招呼等生活细节,学校手把手地教,一点一滴地规范,以帮助学生迅速地建立起良好习惯。

曾有老师与家长认为,开学不上新课,用大量时间、精力学规矩,会对教育教学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与冲击,罗良锋却不这么认为。在他看来,这么多年来,太芝庙镇中学的养成教育课程不仅没有冲击教育教学,反而成为了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的重要法宝与基石。

为抓好学习及日常生活习惯,让家长们放心把孩子交给学校,太子庙镇中学从校领导班子到每位科任教师,落实小组教育,划分每名学生责任人,架构好从家庭到学校到学生的管理责任制,让每一名太芝庙镇中学的学生都有自己的目标。校领导班子每人负责一个班级结对的帮扶学生,从学习到生活落到实处的关心、关爱学生。

一遍遍不厌其烦地规范教育,一次次严格有序的日常训练,学生们很快转型,展现了一个个太芝庙镇中学学子特有的精神风貌……

小旺就是这样一位学生,他是在2020年临近毕业的最后一学期“回流”的一名学生。进校初,他有着贪玩、痴迷手机的不良习惯,班主任老师耐心教育、引导他,并指导班级、小组干部管理、帮助他,一周、两周……

一个月后,老师和同学们就在小旺身上感受到了自信积极、顽强拼搏的力量,过去的坏习惯改变了很多。他每天五点起床、夜晚十一点半才睡,白天几乎都是埋头苦读,短短一个月把先前每科50分左右的成绩提升到了月考太芝庙镇中学全校第35名,七科总分610分。成绩出来后,令所有师生大吃一惊。两个月后,小旺以超过一中分数线70分的优异成绩被新邵八中实验班录取。

微信图片_20211102212854.jpg

消除痛点:提升教师幸福感缓解流失压力

作为一所三县交界的偏远乡村学校,却让记者感受到了教师身上的那一股不一样的精气神:人人以学校为自豪,哪怕年将退休的老教师,也充满着干劲。

这些年来,该校教师不仅总体上保持稳定,还有已经进城的教师,又转回学校任教的案例。更让人惊奇的是,该校近年来培养了30多位公费定向师范生,占了全县公费定向师范生的五分之一。家长、学生广泛地以做老师为荣。

这种现象的背后,是该校教师荣誉感、幸福感、自豪感的极大提升。“以前,农村学校教师招不来,招来了也留不住,教学质量上不去。”罗良锋说。为了扭转这一现象,从新邵县教育局到镇政府再到学校建立了一系列保障、激励机制,让教师留得住,让教师教得好。

“我们根据距城区的距离等方面,给每位在岗教职工700元、500元、300元不等生活补贴。另外根据农村工作时间每人发放150~300元不等岗位津贴。对长期坚守乡村的教师,太芝庙镇教育基金会择优每年实行奖励,在教师评职称评先进上,也有政策倾斜。农村学校的住宿条件与教学条件的改善,对乡村教师们也颇有吸引力。”新邵县教育局副局长李杰愚介绍。

落实到太芝庙镇中学,就是有了更好的工作环境。“每个房间里面家具齐全,洗手间配备了热水器,厨房有基本的设施,可拎包入住,感觉拥有了一个自己的小家。”2018年,刚毕业不久的公费师范生陈云霞进入太芝庙镇中学任教,本已准备好吃苦的她,一见面就收到了“一颗糖”,住进了学校的教师周转房。

不但宿舍环境让人放心,更让陈云霞吃惊的是教室的教学设备,“班班通”和“希沃白板”等多媒体设备一应俱全。“城里学校有的设备,农村学校都有,这么好的教学条件,我有什么理由不留下来呢?”陈云霞扎根农村的信念也更加坚定了。

但这只是外在原因,内在的原因还在于,一批扎根乡村学校的榜样给予了她格外强大的力量。

陈云霞是太芝庙人,那时候陈云霞像大多数留守儿童一样,跟随爷爷奶奶生活。在初一刚开学不久,一次中餐后洗碗时不小时把水龙头弄坏了,水哗哗流出来,怎么关都关不上,陈云霞当时急哭了,不知所措。当时作为班主任的罗良锋听到哭声,立马过去轻声安慰她,并把水龙头修好。陈云霞默默地看在眼里,心里想,长大后要成为罗老师一样的好老师。

2013年,陈云霞报考了公费师范生。2018年,陈云霞被分配到太芝庙镇中学担任班主任和语文教学工作。她常说,回到太芝庙镇中学就像回家一样,领导关心、同事齐心、心里特别踏实、温暖,有一批像罗老师一样的榜样,让她心里更有力量。

这几年,学校越办越好,名气越来越大,让像陈云霞一样的教师,工作热情越来越高涨。“党和政府对乡村教师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学校越来越好,我们教学的信心和动力也越来越足!”谈话间,任教34年的“大龄”教师陈建文难掩激动。

物质基础有保障、政策机制有激励、在学校能实现自我价值、收获职业幸福感,形成的良性循环,也是太芝庙镇中学老师乐意来、留得住的根本原因。

微信图片_20211102212843.jpg

解决难点:深度课改实现乡村学校质的飞跃

今年秋季,太芝庙镇中学有40多位外地学生转回太芝庙镇中学读书,甚至还吸引了一批县城学生前来就读。

校长罗良锋欣喜地说,太芝庙镇中学由过去生源流失严重,转变成今天老百姓口口相传、众口皆碑的优秀农村中学,养成教育是基础,课改是关键。学校也正努力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农村娃大展拳脚,找到自信,拥有属于自己的精彩。

在太芝庙镇中学教师办公室墙面上,除了满满的获奖奖牌外,一条写着“抓课堂,抓教研,抓常规,管好最后一名学生”的横幅格外显眼。

近年来,太芝庙镇中学倡导“备课新思维”,即备课标、备学情、备目标、备流程、备问题、备学法,通过使用新的备课工具,优化新的备课系统,研发新课型。在备课中高度关注常考点、易错点、易混点、盲点,同时备足训练题组,确保学生的精准有效练习。

为了提高集体备课和教学研究的可操作性和实效性,学校实施“青蓝结对工程”“头雁领航”及推门听课活动,从学案设计到课堂流程指导,从互相听课到细节打磨,从开始的青涩不自信到现在的教学组织游刃有余,各学科骨干教师引领一批新入职教师快速成长,也为大幅度提高教学质量奠定了基础。

“老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合作学习,课堂真正还给了学生。”青年教师陈思思说,课堂“活”了,“闷课”少了,教师不再照本宣科,学生不再打瞌睡。

自课改后,太芝庙镇中学的教学改革实现了从教师“教”到学生“学”的转变。课堂上学生自学、同桌对学、小组合作,板书展示大胆,回答问题积极。这样的课堂是以学生为学习主体,充分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要想学生的思想品德得到良好发展,真正做到言行一致,仅仅靠宣讲规章制度,靠课堂教学显然是不够的,还得有丰富多彩的活动,让他们的青春更加飞扬。”罗良锋说。为此,学校还抓住重要时间节点和重要活动,结合时代要求、社会环境和学生实际,搭建多样化的活动平台,创设多元化的德育情境,组织开展主题明确、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吸引力强的教育活动,进一步提升学生对学校的喜爱度和认可度,进而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嚓嚓、嚓嚓嚓……”太芝庙镇中学的操场上响起此起彼伏的切菜声,16位参加学生生活技能大赛的“小厨师”当众“露一手”。 食堂里,志愿者们收拾着食堂卫生,擦洗餐桌,整理餐具,俨如一个个校园小管家。学校利用劳动教育与技能指导,让每个学生都参与校园管理,学会基本生活技能,引导人人参与、人人动手。

篮球赛赛场上,参赛队员们英姿勃发、生龙活虎,进攻、防守、突破、投射;羽毛球赛场上,对拉、吊球、救球、扣杀……场面精彩纷呈、扣人心弦。

……

经过几年的教育实践,该校抓住教师、教学、管理等高质量发展“内核”,走出了一条农村中学优质发展的“快车道”,学生数量不仅没降反而不断增加,成为了新邵县一张闪亮的名片。

来源:红网邵阳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邵商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aoshang.cn/news/129885.html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