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合邵阳新闻 传播邵阳声音
邵商网与您共同讲好邵商故事

脱贫攻坚典型样板村丨藏在深山有人知——隆回县虎形山瑶族乡白水洞村的嬗变

微信图片_20210212182517.jpg

身着民族服装的花瑶妇女在制作挑花。

红网时刻2月12日讯(记者 戴瑾昕隆回县白水洞村,曾是一个地处高寒山区的少数民族聚居的贫困村,聚集着瑶族分支花瑶的民众,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网专门予以推荐,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花瑶挑花”更是先后受邀参加米兰世博会、巴黎国际博览会等国际大型展览活动,让这个小村子走向世界的,是湖南大学扶贫队。这个曾经藏在深山无人识的偏远瑶寨,如今借力湖南大学的“赋能”,凤凰涅槃般地焕发出新地活力,2018年实现整村脱贫,2019年列入首批湖南省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录,2020年被评为全省文化和旅游扶贫示范村。

非遗:让世界听见花瑶的声音

隆回是瑶族分支花瑶的传统聚居地,花瑶挑花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以前我们只是自己用来做裙子和衣服,从没有想过挑花还能进入大城市”,在隆回县白水洞村的花瑶挑花设计工坊里,当地瑶族村民奉娟花正在一针针缝制着各式挑花作品。

她介绍道,自湖南大学驻村帮扶工作队引入文创团队以来,花瑶挑花走出了大山,走向了更广阔的市场。现在,当地妇女制作一条挑花相机带增收50元,一个挑花包装袋增收30元,“做挑花后我多了上万元收入,很感谢湖南大学帮我们!”说到这里,奉娟花笑得特别甜。

隆回是瑶族分支花瑶的传统聚居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湖南大学利用工业设计学科优势,开展文创扶贫,在传承民族特色文化的同时,帮助当地实现产业创新升级。学校组建“花瑶花”文创设计团队,邀请7个国家110位设计师针对滩头年画、花瑶挑花等非遗项目开展联合设计创作,开发文创产品80余款,助力文化产业成为隆回发展新动能。“花瑶花”农产品及手工艺品先后受邀参加米兰世博会、巴黎国际博览会等国际大型展览活动,也将白水洞村的扶贫故事讲到了国外。

微信图片_20210212182846.jpg

情歌对唱。

资源整合:已成为一张全域旅游靓丽名片

瀑布、梯田、特色浓郁的花瑶民俗、一面鼓三面锣九凤朝阳飞上坡的传说……白水洞村有山、有田、有独特民族风情。站在高处俯瞰,只见山脉起起伏伏、重重叠叠,一座座民居依山而建,整个白水洞村,坐落在群山之中,如明珠置身青山碧水间。然而多年来,由于交通不便等因素影响,白水洞村一度“养在深闺”待人识。

“以前只在电视上见过外国人,现在到村里来的外国人每年可不少,村里人都习以为常了。”白水洞小学的校长刘爱萍感慨,“从没想到我们这么偏的地方,会火起来。”

针对白水洞村丰富的旅游资源,湖南大学驻村帮扶工作队决定依托白水洞村生态、人文等资源优势,走一条以乡村旅游带动脱贫致富、开启乡村振兴的路子。

“交通,是我们村发展的痛点。”前任村党总支书记邓碧前介绍,沪昆高铁开通后,溆浦高铁站到白水洞村有一条山路,但山路有两处三四公里的断头路,无法通车。于是,工作队想方设法筹来资金,将断头路修通了。如今,长沙到白水洞村的车程,从原来的6小时缩短至不到3小时。

“发展乡村旅游,人居环境是吸引游客的第一步。”白水洞村第一书记、工作队队长康添慧介绍,为了改善人居环境,工作队邀请湖南大学设计研究院为白水洞村编制村庄规划,在村里实施厨厕改建、特色民宿设计、村容村貌整治等近10项规划设计项目,帮助推动乡村旅游和新型农业产业融合发展。组织当地文艺表演队、旅游协会,推进特色农业与少数民族地区特色风情旅游融合,并结合当地特色,帮助白水洞村修复了清代道光年间修建的水碾磨坊,设计打造了梯田、民居、石仙鱼、千年石棺等10多处旅游景点。

如今,村内民宿、农家乐从2015年的1家3间客房6个床位,发展到现在21家300多间客房近600个床位。村里还有专职导游12名、2支民俗表演队36名“村演”,游客接待数量也从2014年的不足50人,到2019年、2020年接待游客均超10万人次。

2020年,白水洞村入选首批湖南省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录、湖南省文化和旅游扶贫示范村,白水洞村逐渐成为邵阳全域旅游一张靓丽的名片。

图片2.png

白水洞小学的学生在学习“挑花”技法和艺术创作。

教育:让孩子从小就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你在我生命中,太多的感动;你是我的天使,一路指引我。”现代化的教室里,湖南大学附属小学在白水洞的支教老师李小红正在教孩子们唱歌。曾经的白水洞小学,只有一栋年久失修的教学楼,两个没有硬化的操场和一个老式的厕所,师资力量严重缺乏。2015年起,湖南大学先后选派子弟小学教师2名、支教研究生23名在该村开展义务支教接力。

2018年到2020年,湖南大学陆续投入600多万元,用于白水洞小学的改扩建工程,并组织建筑学院等校内部门、校办企业全程参与设计、监理和检测。老教学楼得到修缮,还建了新的综合楼,目前学校教学设施齐全,有科学实验室、图书室、艺术室、多媒体教室、体育器材室、少先队活动室等六个功能室,已成为隆回县农村学校中办学设施最完善、功能最齐全、教学设备最先进的现代化学校之一。

“只有通过教育扶贫,才能切实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白水洞村第一书记康添慧说,“我们想让孩子们感觉到在这里读书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也希望他们从小就树立起读书改变命运的想法。”

图片3.png

“花瑶花”非遗扶贫项目团队创作的丰富的文创产品。

科技赋能:发展特色农业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以前我的茶坊就是个不到30平方米的小作坊,一年能挣个几万块就不错了,规模小,也没有品牌力。”1月14日,白水洞村的虎九雾语茶业有限公司负责人谭德友介绍道,2015年湖南大学设计院来到村里,从包装、加工、品牌到营销给予指导和帮助,并出资5万元设立茶厂品牌提升项目,今年有望入选中国茶叶蓝皮书。

“今年的目标是实现产值达千万元!”谭德友的口气中充满了自信。

该公司成立以来,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基地”的经营模式,生产基地辐射面积已达1200余亩,带动茶农165户,解决就业人数1000余人。

“发展的不仅仅是茶叶,还有富硒大米、羊肚菌等特色产业。”驻村帮扶工作队进驻后,通过调研发现,白水洞村海拔高、气温低、日照长,适宜水稻生长,土壤富含硒元素。工作队决定带领村民发展富硒水稻生产。

然而,村民们的积极性并不高。面对村民的顾虑,工作队轮番上门动员,当时在白水洞村挂职村支部第一书记的曹镠找到村民李修祥,让他牵头,最后通过众筹出资的方式,承诺实产实销,才动员了33户村民抱着试试看的态度腾出57亩水田种植富硒水稻。

2015年,首批试种的富硒水稻大获丰收,并卖出了“肉价钱”。李修祥回忆:“一亩田增收了1000多元,比过去翻了一番还不止。”见到效益的村民们积极性高涨,大家2016年纷纷来找他申请种植富硒水稻。2016年5月,村“两委”商议,在全村选择70亩优质梯田,由李修祥等7户农户牵头建立隆回县九凤白水洞富硒水稻专业合作社,出资购买农资,免费分发给贫困村民种植,合作社对种出的合格水稻以高于市场价回收。湖南大学则将打造出的“花瑶白水洞富硒大米”品牌、技术、外观设计等授权给村集体,村集体以技术、资金参与合作社。每年村集体获得的分红用于村基层组织建设、产业发展和精准扶贫等工作。与此同时,湖南大学各相关专业也开始为富硒米加紧“造势”,请来名设计师与湖南大学师生共同设计白水洞富硒米的包装与品牌,提升富硒米附加值,计算机专业则负责打造电商平台。如今,合作社已流转土地205亩,将87户贫困户纳入其中。富硒水稻年产量突破5万公斤,产值超过100万元。

康添慧介绍,下阶段将针对地域特色遴选实施一批重点项目、特色项目,将白水洞村打造成“试验示范区”,凝练可推广、可复制的高校扶贫经验与模式,以点带面助力隆回县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动高质量发展和衔接乡村振兴。

来源:红网邵阳站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邵商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aoshang.cn/news/91169.html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