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合邵阳新闻 传播邵阳声音
邵商网与您共同讲好邵商故事

帮扶手记|扶贫路上真心换真情

绥宁县关峡苗族乡大园村的大园古苗寨,一个历史悠久、山青水秀的古苗寨,第六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大园古苗寨一直藏在闺中人不识,但自电影《那人那山那狗》在这里拍摄上演后,声名鹊起。湖南卫视《爸爸去哪儿3》在这里拍摄,更是让它迅速走红全国。而我与大园村结下特殊的情缘,则是今年3月我被邵阳市文旅广体局派往大园村担任第一书记兼工作队队长。踏上扶贫攻坚的征程,当融入群众、付出一颗真心的时候,我深切体会到了扶贫就像“探亲”一样,有永远说不完的话、道不尽的情、做不完的事。

倾情帮扶贫困户

2015年,邵阳市文旅广体局大园村工作队驻村以来,按照扶贫先扶“志”“智”的思路,找准脱贫致富的路子,有针对性地制定扶持措施,把改善发展条件、增强发展能力工作做细做实做足,做到减贫内容精准、到户、到人。驻村后,我迅速进入角色,开展走访摸排调查,找准每名贫困户的致贫原因,将贫困户的点滴小事放在心上,关注他们的生活情况,针对不同的家庭情况,提供不同的帮扶措施。

走访当中,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一组贫困户杨焕贵,他是村里唯一一户尚未脱贫的贫困户。进屋后,村干部向杨焕贵介绍:“焕贵叔,这是我们村新来的驻村干部曾队长,今天来你家走访了解你家的情况”。通过将近一小时的交谈,得知这个焕贵叔真的了不得,今年77岁的他种植了140株乌梅,年产量达到1500公斤左右。

听完后,我们很疑惑,既然种植了乌梅,为什么他却脱不了贫呢?原来,去年焕贵叔家的乌梅成熟后红透了整个山头,焕贵叔望着满山红透的乌梅开心地笑了。杨梅的采摘季节很短,那几天又突遇大雨,乌梅随着风雨无声地掉落在山坡上的草丛里。看着一层又一层掉落的乌梅,焕贵叔伤心地哭了。

走访过后,我们连夜召开了驻村工作队、包村干部、村“两委”紧急会议,针对焕贵叔的情况群策群力,制定了具体的帮扶措施。联系后盾单位市文化旅游广电体育局为其做好2020年的爱心购计划,为其提供乌梅种植技术服务并购买了一批专用防蝇虫灯。针对其采摘量的情况,做好了运输方式的预案。利用本村光伏发电资金,为其安排了公益性岗位(护路员),并按照政策为他申请了低保。

转眼到了乌梅成熟的季节,我们按照既定的帮扶措施,助力焕贵叔脱贫。在市文旅广体局党组书记张映梅、局长谢治辉、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郑小娟大力支持下,我们顺利得到了局机关与局二级机构的大力支持,共销售了乌梅195余件9750元。看到乌梅卖了出去,焕贵叔连声道谢,并开心地竖起了大拇指,给了我们一个大大的赞!

“懒汉”变身养殖大户

在关峡苗族乡有这样一个人,曾被十里八乡称作“懒汉”,如今摇身一变当上了养殖大户,成了脱贫致富的模范示范户。他是如何成功逆袭的?

在大园村的茂密山林里,杨志钦正在给他养殖的数百只鸡喂着饲料,在鸡场忙完后又马不停蹄赶往鱼塘,鸭塘养鸭喂鱼。杨志钦以前在外地做生意,结果投资失利,家里突然变得家徒四壁,加上妻子身体也不好,杨志钦开始变得意志消沉,成天无所事事,逐渐失去了对生活的信心。直到绥宁县开展精准脱贫工作,他浑浑噩噩的生活才算有了转变。

了解到他的实际情况,驻村工作队、村支两委便经常到他家聊家常,向他宣传扶贫政策和鼓励他自力更生勤劳致富的传统美德。经过一段时间的沟通和关怀,杨志钦逐渐转变了思想观念,并主动寻找创业机会。

“曾队长,现在猪肉价格上涨,鸡、鸭、鱼的市场供应应该不愁销路,我想趁此机会搞养殖。”得知他要养鱼,我们就帮他找了鱼塘,为他提供鱼苗。他要养鸡养鸭,缺少资金,我们便按照政策为他申请了小额贴息贷款。为了让他能安心在村里从事养殖业生产,我们还为他安排了公益岗位。如今,在扶贫政策的帮扶下,杨志钦喂养了600只鸡鸭和一百多亩鱼,每年纯收入可达6万余元,昔日的“懒汉”成了养殖大户,村干部街坊四邻纷纷为他竖起了大拇指。

现在,杨志钦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希望,他自豪地说,现在养了这么多鸡鸭鱼,每年的收入都在稳定增长,不用在外奔波,还可以在家照顾老人,以后的生活一定会越来越好。这正是党的政策暖人心,脱贫致富谢党恩。

从昔日不思进取的“懒汉”到如今的养殖大户,杨志钦的转变,是扶贫工作做真做实的工作实效,是扶真贫、真扶贫的缩影。

作者系市文旅广体局驻绥宁县大园村帮扶工作队队长曾伟中

来源:红网邵阳站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邵商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aoshang.cn/news/75915.html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