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合邵阳新闻 传播邵阳声音
邵商网与您共同讲好邵商故事

杨红云夫妇的甜蜜事业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通讯员 刘恩权 周志斌 肖婕妤

“杨师傅,总算找到您了,这段时间怎么没出摊?”今年52岁的宝庆糖艺艺人杨红云刚支好糖画摊,一名30岁左右的男子牵着一名小女孩兴冲冲地来到摊前询问。这名男子姓姚,家住双清区渡头桥镇,今天到湘运市场买年货,特意到人民广场看看唐红云来了没,准备买几串糖画。


姚先生说:“小时候跟父母到人民广场时,每次都要缠着父母买糖画。”转眼20多年过去了,他喜欢吃糖画的爱好没有变,受他影响,女儿也很是喜欢,父女两个都是糖画的忠实粉丝。这几天来了几次,因杨红云受邀参加活动没有出摊,都跑了空。

小女孩点了个老鼠糖画。杨红云用勺舀起浓稠的麦芽糖汁,在不锈钢案板上飞快地绘图,动作娴熟优雅,画出的线条细腻、匀称,然后用铲刀的空心把柄在头部轻轻地压出眼睛。画好后抽出一根竹签并在上面粘少许糖,把竹签往画上一压,一只栩栩如生的小老鼠糖画做成了!待糖画在案板上稍稍冷却几十秒,杨红云用铲刀小心翼翼地将它铲下来,交到小女孩手里,小女孩高兴地跳起来。


杨红云年轻时从父亲那传承了作糖画的手艺,一晃干了30年,除了收获一大批忠实粉丝外,也因为“甜蜜”的事业,结识妻子王建娥,收获了“甜蜜”的爱情。

1992年,王建娥经人介绍认识了作糖画的杨红云。“他话不多,但很会画画,第一印象还不错。”杨红云曾将一张亲手绘制的毛泽东画像送给她,情窦初开的王建娥喜欢上这个老实憨厚的卖糖画的小伙。有几次跟在后面,远远地偷看正在卖糖画的杨红云,情愫暗生,不久后两人结婚。

王建娥说:“他刚做时还不熟练,画得不好,卖不掉。”婚后为了让丈夫专心练习,她接下了熬糖的重任。熬糖时间漫长,过去使用藕煤,熬一锅糖要将近6个小时。其间要掌握好火候,不断搅动防止过老、颜色过深。直到达到透明度高、不粘手、不滴油、不流液的要求,做出的糖画才色泽通透美观。

作糖画是没有底稿的,图案全在心中。作画要一气呵成,而且图案由顾客自己指定。经过刻苦练习后,杨红云现按照顾客的要求作糖画,只需在脑海中思考片刻,便成竹在胸,从糖锅里舀出半勺橙黄透亮的糖料,慢慢倾倒,手随心移,不多时便可勾连出一幅作品。作品种类丰富,有动物、卡通人物、祝福用语等。


由于没有固定摊位,杨红云和王建娥常推着手推车,走到哪卖到哪。“90年代,一个糖画只卖两角钱,一天下来也能赚几十元。”但这种状况不是天天有,一遇下雨或者天气热,糖画卖不了,收入不稳定。儿子出生后,家庭负担更重了。

一次在收摊回去的路上,王建娥认为靠卖糖画赚不到钱,想要转行。可杨红云坚定地说:“我家祖祖辈辈都是作糖画的,这么有文化底蕴的手艺不能到了我这一代就断了。”他对这门手艺一直心存感激,所以想继续做下去。杨红云认为,糖是件神奇的东西,小孩子哭得厉害,吃口糖马上就笑了;干活累了,吃口糖就觉得浑身有劲。他觉得,在苦日子中,能给别人带来一丝甜味儿,对自己来说也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所以决心这辈子跟糖打交道,不但自己继续作糖画,而且建议妻子做冰糖葫芦,补贴家用。


王建娥从此专心制作冰糖葫芦,她将从外地发回来的山楂精心挑选,清洗晾干后,再用竹签穿成串。锋利的竹签很容易扎到手,可是丈夫因为要做糖画,手不能受伤,她就一个人揽下了这项工作,有时一个晚上要穿近300串。夏季还好,冬季伤口裂开,加上经常要用冷水清洗山楂,每年冬天手上都要生冻疮,一碰到冷水,手指传来钻心般的痛。

如今,女儿就读研究生,儿子毕业也有了工作,杨红云夫妇的负担没有那么重了,但他们还是早出晚归,一刻不得闲。孩子们劝他们不要干了,他们说:“我们对这行有了特殊的感情,而且常有老顾客来买,不去不行。”购买糖画的顾客不单是小朋友,还有一些成年人,他们就是冲着这份情怀来的,能够通过看糖画、吃糖画,回味童年的味道。

“又要过年了,只要老百姓还需要我作的糖画,我就不会歇着。要是政府部门重视起来,将宝庆糖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起来,在经营上给予关照,它必将为邵阳传统文化增光添彩。”杨飞云认真地穿上传统汉服,这千年古城的年味又浓了一层。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邵商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aoshang.cn/news/44123.html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