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合邵阳新闻 传播邵阳声音
邵商网与您共同讲好邵商故事

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

9月17日上午,邵阳市“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民生改善专场新闻发布会,在市体育中心新闻发布厅举行。

发布会上,邵阳民政局党委书记、局长刘得正代表市民政局、市人社局、市住建局介绍了新中国成立70年来全市各级民生保障部门在社会保障、社会服务、社会治理等民生事业方面取得的可喜成绩。市民政、人社、住建等部门相关负责人,就如何开展社会救助工作、如何为民营企业减负、如何推动保障性安居工程等情况回答了记者提问。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各级民生保障部门始终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认真贯彻落实上级党委政府决策部署,坚持民生为重、民生为先,从困难群众的安危冷暖、切身利益出发,认真履职尽责,务实开拓创新,致力于构建“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多层次”的民生保障体系,民生事业发展发生了天翻地覆地变化,人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一、社会保障方面

社会救助体系全面完善。以城乡低保、城乡特困供养、医疗救助、临时救助为基础的新型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全面建立,救助范围不断扩大,供养和补助标准持续提高。城市低保标准由1999年制度建立初期的每人每月80元提高到目前的500元;农村低保标准由2006年制度建立初期的每人每年720元提高到目前的3720元。特困供养制度开始于1994年,当年,国务院颁布《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建立农村五保供养制度,1999年,建立城市低保制度,为城市“三无”和农村五保给予救助供养,2014年,根据《社会救助暂行办法》,将农村五保对象和城市“三无”人员全部纳入特困供养范围。城乡特困供养标准分别从制度建立初期的每人每年1248元、500元提高到目前的7800元、4836元。临时救助政策开始于2009年,是由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城市临时救济逐步演变而来的。到2018年底,全市累计保障城乡低保对象580万人次、城乡特困供养对象63.2万人次;实施医疗救助601万人次、临时救助59.5万人次;全市累计支出社会救助资金119.87亿元;2018年,全市支出社会救助资金10.4亿元,是制度建立初期的2068倍。困难群众救助实现了动态管理下的“分类施保”、“应保尽保”。在维护社会稳定和公平上发挥了重要作用,有效托住了基本民生保障的底,托住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底。

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升。社会保障覆盖范围不断扩大,社会保障体系实现了由城镇职工的“单位保障”向统筹城乡的“社会保障”的根本性转变,覆盖城乡居民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民生保障网不断织密扎牢。目前,全市参加基本养老保险570余万人、失业保险31.79万人、工伤保险53.57万人。社会保障待遇稳步提高,连续15次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待遇,企业退休人员月平均养老金水平从1995年的192元增长到2019年的2163元;连续4次提高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养老金待遇,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月平均养老金水平从2016年的3707元增长到2019年的4573元;城乡居保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由试点之初的每人每月55元提高到每人每月103元,比国家最低基础养老金标准高出15元;失业保险金平均标准提高到1088元/月。

社会住房条件大幅改善。坚持深化改革、突出民生,实现了从“蜗居”到“宜居”的历史性转变。自1998年彻底改革住房分配制度后,极大地调动了市场投资建设商品房的积极性,全市城镇人均住房面积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3㎡提高到2018年的36㎡,新建住宅小区物业覆盖率达到100%。住房保障体系日趋健全,自2008年建立城镇住房保障制度以来,全市累计改造城镇棚户区418个,19.85万户,近59.6万人因此“出棚进楼”;累计建设公租房和廉租房项目550个,9.62万套,累计发放租赁补贴37万户,3.9亿元。坚持把农村危房改造作为助力脱贫攻坚的重大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2009年以来全市累计完成农村危房改造24.5万户,帮助75万困难群众实现“安居梦”,全面解决全市贫困户住房安全问题。

社会福利事业蓬勃发展。围绕“五个老有”的工作目标,紧扣构建和谐社会主线,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积极加大财政投入,健全补贴政策,扩大覆盖范围,不断改善老年民生。到2018年底,全市建成各类养老机构209家,城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机构设施1247个,各类养老床位总数达到4.5万张。大力发展儿童关爱保护、残疾人保障和慈善事业。建立了孤儿和困境儿童保障机制,全市社会散居和集中供养孤儿基本生活保障从无到有,标准分别提高到每人每月800元、1200元,在全省率先探索实践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我市经验做法被全省推介;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全面落实,标准提高到每人每月60元;全市12个县市区均建立了慈善会,建成经常性社会捐助站点57个,累计募集善款物共2.3亿元。

二、社会服务方面

城镇承载能力显著增强。坚持扩容提质、补齐短板。截至2018年底,随着资江二桥西湖桥佘湖桥、桂花桥、雪峰桥的竣工通车,以资江、邵水为玉带的古城邵阳完全融为一体;随着邵阳大道、世纪大道、新城大道等52条城市主次干道的拉通,邵阳市城区发展面临全新契机,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城市、获得全国文明城市提名资格,为建设“双百”城市打下良好基础。市区建成区面积扩大到78平方公里,是1949年的24倍;市区常住人口增长到77万人,是1978年的12倍。管输天然气入邵工程2013年4月点火运行,气化邵阳一期投产通气,气化邵阳二期即将启动;建立了覆盖城区的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处理体系,全市县以上城镇污水处理率达到90.15%,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8%。

就业创业扶持服务保障有力。就业政策不断健全。以改革“统包统配”的就业制度为突破口,坚持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市场化改革方向,广开就业门路,推动组织起来就业和自谋职业,改革固定工制度,实行劳动合同制,搞活企业用工机制。近年来,我市大力实施“1+3+X”新一轮积极就业创业政策,创业带动就业成效明显。先后出台了《邵阳市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实施办法》、《中共邵阳市委邵阳市人民政府关于迎老乡回家乡创业发展的若干支持意见》、《邵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做好促进就业工作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文件,针对支持企业稳定就业、企业减负等6个方面提出了22条政策措施。目前,全市已建成省级创业孵化示范基地6家,邵阳市级创业孵化基地10家;省级创新创业带动就业示范县1家、示范基地5家、示范乡镇7个、示范村10个、优质初创企业22家、个体工商户17家,充分就业星级社区53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局面逐步形成。就业保障日益完善。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筹集落实就业创业专项资金17.6亿元,其中市本级7.85亿元,发放10.03亿元创业担保贷款,扶持创业11173人,带动就业3.148万人;2006年,我市在全省率先开发1000个公益性岗位用于安排城镇下岗失业人员,12年来,全市累计开发公益性岗位5000个,帮助2万多人次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收到了“安置一人,稳定一家,影响一片”的良好效果。就业扶贫扎实推进。深入开展劳务协作脱贫,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大力实施“311”就业扶贫行动,累计为贫困劳动力提供职业介绍5.73万人次、提供职业指导6.18万人次、提供创业服务0.33万人次,共有20.7万人享受了各类扶持政策。建立就业扶贫基地79个,提供扶贫专岗1.2万个,已稳定吸纳0.34万名贫困劳动力就业。目前,全市总计有建档立卡农村贫困劳动力42.53万人,其中有就业意愿贫困劳动力30.83万人中,已转移就业30.64万人,占有转移就业意愿贫困劳动力总数的99.38%。

社会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升。社保经办服务更加方便快捷。推进社会保险服务网上经办,加强社会保障卡发行,全市社会保障卡持卡人数540万人。依托社保卡,深度开发便民应用,优化服务体验,参保人员通过办理社保卡结算、查询、缴费等业务,实现了“一卡通办”。创新社会保险经办服务,网上经办服务覆盖率达到70%以上;坚持网上和手机APP认证为主的非现场认证方式,异地人员领取待遇更加方便。深入推进婚姻登记机关和救助管理机构规范化示范窗口建设,全市3个婚姻登记机关、2个救助管理机构被评为国家等级服务机构,流浪救助、婚姻登记规范化、标准化服务全面普及。积极稳妥推进殡葬改革,全市建成各类殡仪服务设施19家,全市成立村级红白理事会3507个,建会率达96%;惠民殡葬实现城区全覆盖。广泛动员志愿服务,全市拥有注册志愿者86.3万人,占全市人口比例10.4%,近年平均增长率超过10%。

三、社会治理方面

社会治理手段载体不断丰富。围绕巩固基层政权、完善基层民主制度、健全乡村治理体系、提升社区服务效能等方面,深入推进基层治理。按照“设施完备,组织健全,治理创新,居民自治,生活美好”的要求,在全市开展美好社区建设,建成社区活动用房18.3万平方米,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455个,城市社区服务站覆盖率达到100%。进一步扩大农村社区试点范围,全市农村社区试点村1601个,覆盖率达到50.4%,超过省定标准;建成村级综合信息平台3176个,覆盖率100%。深入开展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示范创建活动,实现了村务公开的长效化、常态化、规范化。着力推进社会组织创新发展,全市登记注册的社会组织2536家,备案社会组织2270余家,每万人拥有社会组织数达到6个,基本形成遍布城乡、门类齐全、覆盖经济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社会组织体系,在社会治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新型城镇化建设快速推进。城镇化水平显著提高,截至2018年底,全市小城镇发展到166个,比新中国成立初期增加159个;城镇人口350.02万,城镇化率达到47.5%,比新中国成立初期提高44.2个百分点。户籍制度改革逐步深化,居住证制度全面落地,农业转移人口进城落户障碍基本破除,基本公共服务惠及城镇常住人口,大批“农民”逐步转型为“市民”。城镇空间格局不断优化,在邵阳东部,按照打造经济发展新引擎的定位,以市区为中心,以邵东、新邵为辅城,以邵阳县隆回县为卫星城,构建“1+4”的邵阳东部城镇群;在邵阳西部,按照打造湘西南生态屏障的定位,以武冈为市域副中心,以新宁、洞口、绥宁、城步为节点,大力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业,着力构建西部生态圈。全市逐步形成以中心城区为核心、东部城镇群为骨架,中心城区、县城、重点镇和美丽乡村协调发展格局。

专项行政事务管理规范有序。认真做好生活无着落的流浪人员救助工作,扎实开展“夏日送清凉,寒冬送温暖”专项行动,对生活无着落的流浪乞讨人员在基本食物、住处、疾病救治、返乡及安置服务给予及时、有效的救助,切实让他们时刻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社会的关爱,全市累计救助流浪人员10.66万人次。行政区划管理工作稳妥推进,武冈县、邵东县洞口县、隆回县完成了城市管理体制改革,武冈县、邵东县成功撤县设市,全市行政区域空间结构进一步优化,功能布局和资源配置日趋合理。出台了《邵阳市地名管理办法》,完成了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地名文化得到有效保护和宏扬,地名管理法制化、标准化、规范化水平大幅提升。扎实做好行政区域界线管理,积极推动平安边界创建,平安建设成效显著。

民生连民心,枝叶总关情。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市民生事业健康快速发展,民生服务保障水平大幅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显著增强。在新的征程里,全市各级民生保障部门将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砥砺前行,为建设富饶美丽幸福和谐新邵阳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来源:邵阳市民政局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邵商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aoshang.cn/news/41782.html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