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合邵阳新闻 传播邵阳声音
邵商网与您共同讲好邵商故事

一粒种子做成一个产业——来自国家级杂交水稻种子生产基地绥宁的报告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马剑敏 袁光宇 孙芳华 宋三龙

杂交水稻制种产业,是绥宁人如今的骄傲。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绥宁就在武阳镇开始杂交水稻制种。40多年来,在绥宁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30多万绥宁人民众志成城,将一粒杂交水稻种子,逐步做成了一个每年7亿元的传统支柱产业,让脱贫攻坚战场捷报频传,让乡村振兴事业如火如荼。如今,在“神奇绿洲”绥宁,乡愁不再只是青山绿水,也是杂交水稻制种百里走廊。

“脱贫利器”

“目前我县6.2万亩杂交水稻制种收割已近尾声,平均亩产预计超过230公斤,总产量1400多万公斤,平均每年可以为将近2000万亩稻田提供优良杂交水稻种子。”

金秋十月,绥宁县种子管理站站长刘付仁面对当地杂交水稻制种丰收场景,兴奋地介绍。1999年从湖南农大毕业后,刘付仁就一头扎进杂交水稻制种工程中。如今,绥宁大地上杂交水稻制种基地每年一绿一黄,而不到50岁的刘付仁,鬓角已是银发闪烁。

绥宁曾被“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誉为“中华杂交水稻制种第一县”,被农业部认定为“国家级杂交水稻种子生产基地”。目前,该县已经形成了以武阳、红岩、唐家坊、黄土矿等6个乡镇为中心的百里制种走廊,制种基地扩展到全县14个乡镇,参与制种农户达2.6万户、人口12.4万人。

“今年我们村杂交水稻制种亩产最高可达300公斤,因为花期不遇等原因导致的低产地段,亩产也不低于200公斤。按照每公斤16元的收购价计算,今年我们全村3000亩杂交水稻制种有望实现产值1440多万元,其中纯收入预计能够达到500多万元。”绥宁县武阳镇茅坪村党支部书记黄民书站在该村杂交水稻制种地头,掰着手指跟村民一起算账。

唐家坊镇唐家坊村6组58岁的汤明义已经从事杂交水稻规模制种11年,今年发展杂交水稻制种64公顷,一跃成为绥宁“杂交水稻制种第一大户”。目前,他购置旋耕机2台,插秧机3台,无人机3台,拖拉机5台,烘干机2台,还与河南一家收割机专业合作社签订了长期合作协议,基本实现了杂交水稻制种全程机械化。“以前我们谈恋爱的时候,老汤跟我吹牛,说将来他要‘穿着袜子种田’。没想到,这个‘牛皮’现在还真被他吹成了!”汤明义的妻子黄冬凤骄傲地说。当年,正是娘家在武阳镇万福桥村的黄冬凤把杂交水稻制种技术带到婆家。现在,两人的儿子汤晓舟放弃在外务工,“子承父业”加入杂交水稻制种行列,家里小车、别墅一应俱全。“我的理想是高中毕业后,能够考上中国农业大学,把我们家的杂交水稻制种产业,扩展到非洲去。”汤明义16岁的孙子表示。

“我们非常欣喜地看到,截至目前,像汤明义这样一家两代甚至一家三代共同从事杂交水稻制种产业的‘大户世家’,全县已经达到130家。预计到2030年,可以达到200家。”绥宁县农业农村水利局党委书记局长李彬介绍。

“绥宁县委、县政府始终坚持将杂交水稻制种当做一项重要民生工程来抓,专门组建6个杂交水稻制种生产技术服务协会和15个制种专业合作社,给老百姓解决了杂交水稻制种产业发展道路上一系列难题。”刘付仁说。

“杂交水稻制种,无论在过去的脱贫攻坚战场,还是现在的乡村振兴舞台,它既是发动机,又是风景线。”绥宁县委书记佘芝云评价。

“美丽乡愁”

改革开放初期,在我们绥宁,‘家里有没有和会不会杂交水稻制种’,一度成为青年男女谈婚论嫁的两个基本条件。”绥宁县民俗专家伍茂兴说,“随着武阳镇的杂交水稻制种被拍成新闻纪录片并在国内外播放,绥宁的杂交水稻制种继‘神奇绿洲’之后,成为绥宁的另一张闪亮名片。”

“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本来就得到空前调动,再加上种植一亩杂交水稻种子的收益一般是种植一亩杂交水稻的4倍,武阳的父老乡亲都争着参与杂交水稻制种。

我儿时最甜蜜的记忆,就是跟着父亲去卖完杂交水稻种子后,马上钻进商店,抱回彩电、冰箱。”武阳镇第一制种大户肖调成回忆。他流转46公顷土地集中进行杂交水稻制种,成为绥宁利用现代科技从事种业生产的一个标杆。

回忆起自己的成长历程,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探月工程副总设计师于登云满怀深情地说:“我之所以能够比较圆满地完成学业,一靠父亲开展杂交水稻制种,二靠母亲辛勤养猪。”

“我至今还记得儿时跟着父母顶着烈日在杂交水稻制种的田野上赶花粉的场景,那份用汗水换取丰收的经历,现在依然是我追随航天前辈勇攀科学高峰的不竭动力。”于登云指导的博士研究生赖松柏说。赖松柏1984年出生在绥宁县唐家坊镇赖梅村,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本科毕业,曾为“天宫二号”成功发射贡献力量。

“张天翼儿童文学奖”获得者、绥宁县文联原主席陶永喜曾经长期在乡镇任职,对杂交水稻制种感悟深刻。“基因的力量是无穷的。父本和母本配合越好,生产出来的种子品质越高”“只有整齐一致,才能最大限度展示团队的力量”“那禾苗绿,是对上天雨露的渴望;那垂头黄,是对大地的敬仰”……一串串关于杂交水稻制种的诗意金句,随着其文学作品传遍海角天涯。

“杂交水稻制种,是我永远挥之不去的乡愁。每次返乡探亲,朦胧中醒来,只要看到一排排整齐的杂交水稻制种稻田从车窗前一闪而过,我就知道我到家了。然后,泪水就会不由自主地淌满脸庞……”广东东莞邵阳商会会长、广东某高科技企业负责人阳春文说。这位1977年出生的绥宁游子的手机壁纸,用的正是父母在宽广的杂交水稻制种基地弯腰劳作的照片……

记者手记

一粒种子改变一个世界。

2021年7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上指出:“农业现代化,种子是基础,必须把民族种业搞上去。”2022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考察时强调:“只有用自己的手攥紧中国种子,才能端牢中国饭碗,才能实现粮食安全。”

绥宁人民40多年如一日,坚持“攥紧中国种子”,努力追求种业科技自立自强,助力我国粮食安全。其实,不光绥宁,整个邵阳都是一片发展民族种业的热土。

新宁籍全国“时代楷模”钟扬,为了民族种业的发展,把宝贵的生命献给了雪山草原;邵阳瓜类研究所专家立足邵阳特有土壤,培育出一批又一批优质高产的西瓜黄瓜,其中多项研究成果填补国内外空白;党的十九大代表王化永牢记袁隆平院士嘱托,持续在偏远农村验证“种子的力量”,一遍又一遍刷新超级稻高产纪录;邵阳农科院工作人员足迹踏遍邵阳每一方土地,发现、采集、收藏、研究我市境内各种野生植物种子……

邵阳是农业大市,同时也是种业大市。愿我们邵阳的种子事业在中国农业现代化伟大征程上,不断奏响不愧时代的嘹亮强音。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邵商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aoshang.cn/news/227085.html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