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合邵阳新闻 传播邵阳声音
邵商网与您共同讲好邵商故事

邵阳:宝庆元宝见证的“潜龙”之地|博物馆里的湖南④

图片

▲文案:张 文建美 实习生 罗定康 苏茜 设计:赵冰 成静岚 周颖 毛雨浓

邵阳,湘西南历史文化名城。

在这片人文丰沛的热土上,育养出了“第一个睁眼看世界”的思想家魏源,“再造共和”的民主革命家蔡锷,杰出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吕振羽,德艺双馨的人民音乐贺绿汀……孕育了熠熠生辉的宝庆竹刻、邵阳布袋戏、滩头年画花瑶挑花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文化珍宝为湖湘文化增添了绚丽的色彩。

图片

邵阳市博物馆

而要真正了解邵阳,最好的方式莫过于走进博物馆。当你穿越博物馆的大门,就仿佛踏上一条时光隧道,穿梭于不同的时代,与历史人物对视交流,与古老文物进行心灵对话。

今天的对话,从一枚铁钱开始。

流浪百年的归家之路

我是一枚古钱币,被称为“宝庆元宝”,有着800年的历史。

我的故事,要从公元1224年说起。那一年,南宋理宗皇帝赵昀登基,次年改元宝庆。

“宝”意味着宝贵、珍贵,而“庆”表示庆祝和喜庆,这两个字寄予了新帝王对这个国家繁荣昌盛的美好期望和祝愿。

曾任邵州防御使的赵昀认为,邵州是自己的风水宝地,是谓“龙潜之地”,于是把自己的年号赐给了邵州,并破格升为宝庆府,宝庆由此得名。

图片

公元1225年,我——“宝庆元宝”应运而生,我的宽度为3.3厘米、体重11.3克。

虽然我身材娇小,却背负着重要的使命。作为钱币,我承载着帝王的期翼,充当着交换和交易的媒介。在当年,我见证了商贾们的来往忙碌,聆听过市井的欢声笑语,记录着这片土地上的兴衰荣辱。

历史的车轮滚滚前行,八百年间,我见过四海升平、五谷丰登,也见过王朝更迭、战乱动荡。经历了时代的洗礼,流落在岁月的长河,让我愈发明白,今日的光明与温暖来之不易。

图片

▲邵阳市民朱安清先生捐赠宝庆元宝。(摄影曾珍

1991年,我有幸被邵阳市民朱安清先生发掘。他一眼就认定,我不是一枚普通的钱币,很可能是一份珍贵的历史。

出于对邵阳的热爱,朱安清将我珍藏了近三十年,直到邵阳市博物馆建成。2018年5月18日,第42个“国际博物馆日”,在这一特殊日子,他将我捐赠给了博物馆。

于是,我有了新的归属和使命。

图片

▲古代邵阳陈列区。(摄影:颜瑶

穿越历史的时空之旅

我的新家坐落于邵阳市文化艺术中心,建筑面积达1.5万平方米,是一座集收藏、研究、展示和教育于一体的综合性历史博物馆。

在这里,我并不孤单。

图片

▲猕猴头骨化石。(邵阳市博物馆供图)

在这里,你会看到猕猴头骨化石,它出土于新宁县,虽然比人的头颅要小,但十分完整,甚至还保留了牙齿。经专家鉴定,是数十万年前跟人类有亲缘关系的猕猴头骨化石。这一发现,填补了湖南境内的猕猴化石空白,同时也证明了早在新石器时代以前,邵阳就有了人类先祖的活动。

图片

▲商代龙柄兽面纹青铜壶。

在这里,你还能看到另一个重要宝贝——商代龙柄兽面纹青铜壶,又名夔龙壶。它的壶身附有四种纹饰,其中包括夔龙纹、三角形回纹、蝉纹、兽面纹。夔龙纹代表着王权贵族,三角形回纹是哈尼族常用的纹饰,蝉纹则是黎族常用的纹饰,兽面纹则是梅山文化的传统纹饰。

这件珍贵文物,吸收多民族文化精华于一体,是邵阳区域民族文化交流和融合的重要证据,展现了各民族文化的多元性和共通性。

图片

▲春秋兽耳蟠虺纹盆。(邵阳市博物馆供图)

此外,这里还珍藏着商代涡纹青铜鼎、春秋兽耳蟠虺纹盆、元代葵花形银盘等5000余件文物,我们记录了邵阳从原始先民到改革开放近万年的发展历程。

作为一枚古钱币,我很荣幸与伙伴们一起陈列在这座精美的博物馆里,我们将陪伴这座城市,见证岁月的更迭,见证邵阳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图片

▲邵阳市博物馆吸引众多学生前来参观。

邵阳市博物馆馆长助理邓程兮说,邵阳市博物馆充分认识到文化传承的重要性,正不断推陈出新,采用现代技术和互动展览来吸引年轻一代,让他们更深入地了解邵阳的历史和文化,激发和培养更多有社会责任感的青年。

传承千年的宝庆精神

邵阳故称昭陵邵陵、宝庆,是湖湘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在距今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期,就有原始先民在境内囤居,邵阳的原始农业、手工业和纺织业就已萌芽。

西周时,周召公南巡至邵阳,在邵阳东郊的甘棠树下聚集百姓,宣布周朝政令,教化安抚当时属于南蛮之地的少数民族,标志着楚文化和中原文化开始融合,是邵阳融入华夏政治体系的开端。

春秋战国时期,白善筑城,邵阳不仅有了城建史,还完全融入到华夏,开启了新的历史篇章。

秦汉时期,邵阳成为中原通往西南地区的重要门户。考古学家在境内发现了夫夷侯国故址、都梁侯国故址、昭阳侯国故址。

图片

▲资水悠悠,养育着一代代邵阳人。

邵阳虽属丘陵地带,但四通八达,为兵家必争之地,尤其是在三国时期,历经魏晋南北朝大小数次人口迁移融合,以及一系列政治举措,使邵阳从一个南疆小镇变成了湘中重镇。

1067年,周敦颐改建邵阳州学,极大地促进了邵阳教育事业的发展。明清时期,为纪念周敦颐而设立的濂溪书院,是明清时期宝庆府的最高学府,对后世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

1869年,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率兵围攻古城,因城墙坚固,以及邵阳人的顽强抵抗精神,无法攻入,故有“铁打的宝庆”之称。

图片

▲魏源编撰《海国图志》。

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邵阳人魏源编撰《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倡导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是中国近代史上“睁眼看世界第一人”。

1915年,蔡锷护国讨袁,是近代中国为实现民主共和、国家独立而英勇奋斗的一代元勋,被誉为“再造共和第一人”。

邵阳人心怀天下、尚武刚烈、敢想敢闯,被称为“宝古佬”。

1928年,宝庆更名为邵阳。沿用了近800年的“宝庆”从此载入史册,但“宝古佬”精神永远流淌在邵阳的历史长河里,烙印在邵阳儿女的性格基因里。

图片

▲2022年8月25日,第六届全球邵商大会暨中国—东盟中小企业合作推进会在邵阳召开。(图片来源:邵阳新闻网

改革开放以来,邵阳进入发展最迅速的时期。趁此千载难遇的大好时代,邵阳商人展现出新风采,他们走南闯北,生意遍布全球,成为“湘商”中的一支劲旅,为邵阳、湖南乃至全国的经贸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邓程兮说:“邵阳文化根脉深厚,境内民族种类多达51个,多民族文化和农耕传统,造就了邵阳人民坚韧与包容的性格;辉煌的历史和灿烂的人文,造就了‘宝古佬’敢闯敢拼、开拓进取的精神。”

谈及历史文化对当下的影响,邓程兮说,历史正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正因为有了博物馆这样的场所,我们才能够更深刻地了解自己的根源,更好地理解这个世界。

千年光阴,飞逝如电。

如今的邵阳,正瞄准建设湖南省域副中心、湘中湘西南经济文化体育中心、全国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湘南湘西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等目标,焕发新的活力。

从历史中来,向未来而去。邵阳人民只有不断弘扬“宝古佬”的闯劲拼劲,邵阳这“潜龙”之地,才能承载并实现更多的梦想与期望。

来源:红网邵阳站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邵商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aoshang.cn/news/225999.html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