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合邵阳新闻 传播邵阳声音
邵商网与您共同讲好邵商故事

破解湘桂边境“三鱼共头”石刻的神奇密码

一、湘桂边境惊现众多“三鱼共头”石碑

城步冷水坪村新发现的“三鱼共头”石碑 王昌顺供图

2022年3月20日,湖南省城步新闻网发布一则由杨盛科、王昌顺先生采写的消息,城步苗族自治县儒林镇冷水坪村王家团惊现一块“三鱼共头”石碑。该石碑用长95 CM、宽55 CM的青石板镌刻而成,正中心为一鱼头,向外伸展三条大小匀称和行距大体相等的鱼体;两侧分别镌刻有一只瑞兽。因三条鱼共一个头,民间俗称为“三鱼共头”。因该石碑被安置在一王姓村民的老槽门口处,时常被从此处进出的人们踩踏,故当地民间又称“脚踩三鲤”。因年代久远,,三条鱼身的痕迹已模糊不清,只能看到鱼尾处的线条与两端的瑞兽图像。这块“三鱼共头”石碑,可能与王姓先祖王尧臣(北宋大臣)首迁冷水坪落户有关。随着人口不断增多,亟需分住发展,其后人“截鱼分家”,沿巫水河发展,这个“鱼头”就是先祖“王尧臣”,王家大院就是王家后人寻根问祖的发祥地。

早在2015年,作者时任城步县政协学习文史委主任,深入该县长安营镇调研文史资料工作。在当时的长兴村(小地名蓑衣塘)大田垄的一条小溪上,发现一块作为桥梁铺设的青石板上,阳刻了三鱼共头图像,三条鱼匀称分布,图案清晰,线条较为粗糙,四周镌刻一个有流水形线条拱护的圆圈。经过一番赏析并拍照后,嘱托该村吴书记将此石碑抬至村部妥为保存。现作为当地苗族图腾安放在“城步坝哪”文化中心,供人观赏。

城步长安营镇大寨侗族村2023年发现的“三鱼共头”石刻 彭勇供图

2023年春节期间,城步籍天津美院副教授彭勇、著名职业画家杨继纲,在长安营镇大寨村石板路上发现一块“三鱼共头”石碑,他们对其进行了精心专业的清洗拓印,随后由村民将该石碑抬至大寨村文化长廊妥善保存。这块石碑,当为该村明代初期原住民阳氏、蒙氏和粱氏三姓氏族“截鱼分家,沿河开发”的盟约,在当时没有文字记录的条件下,特意勒石为证,安置在大寨村主道石板路上,让众人每日出行“脚踏三鲤”,时刻记住这一段历史事实。

绥宁县发现的“三鱼共头”石碑 绥宁在线图

2022年9月,与城步相邻的湖南绥宁县发现一块罕见石板——一只仙鹤伴三鱼共头图像石刻。石雕中有三条肥大的鲤鱼共用了一个鱼头,寓意“三鱼争头”,并配一只直立仙鹤作为瑞兽。图中一共有三组鱼,每一组有三条鱼,表达了老百姓对美好生活与天下太平有余的期盼。

而在广西龙胜龙脊古壮寨,至今还保留着一个标志性图案–“三鱼共头”石刻,镌刻于龙脊河石板桥上。此桥修建于光绪年间,缘由四块长4米,宽为0.8米的石板拼合而成,现存一块石板上刻有“三鱼共首”图案,阳刻有三条鱼,同向一个圆心游去,另还阴刻有两条鱼。当地村民说,是为了纪念龙脊廖家先祖廖广源、廖广德、廖广道三兄弟团结一心、艰苦创业的丰功伟绩,特刻一个“三鱼共首”图形以示后人。也有人说是为了纪念廖、候、潘三姓家族联谊交往结为一家而镌刻的“结盟碑”。

二、城步苗款古籍中记载的“三鱼共头”史实

(一)《城步苗款》中传唱的“三鱼共头”史实

苗族古款,是苗族先民历代口授心记流传下来的苗族历史、军事、政权、经济以及文化、道德等口传史料,通过老人年复一年的“讲款”(讲白话)形式,一代一代传承下来。苗族知识分子用汉语记录下来的这些古款,要用苗语诵读才明其全意,用汉字无法准确理解。20世纪末,城步苗族历史文化爱好者银龙先生,花费巨大心血,将流传在该县五团苗区的口传古款搜集记录下来,经过潜心研究并精心译注以后,整理成书,由岳麓书社以《城步苗欤》书名出版发行。这是一部可信度颇高的苗族历史文化古籍。古籍中有一段文字对苗族银姓先民“以鱼作勾、分地而居”的史实作了详细记载。

“一日难得夜文虫/大一夜难得光/蚊虫多/半夜五更狐咬鸡婆岭/赶打到铁界头打一望/望下芙蓉三寨好个凼/望见三十六步朝东水/步步朝东不朝西。

箭筒换谷/移步改嫁/银家银龙会落入芙蓉三寨/公公会织长细大网/婆婆会针线长麻大线/白日放猪上山打肉/夜间放网下潭讨鱼/拖金数网/网地数金一断/断下铁深潭/断得独鱼一个/鲤鱼一双。

兄弟分地方/分界为定/星子为界/吃鱼头坐冲头/吃鱼腰坐冲腰/吃鱼尾坐冲尾/横水花头银苟李/吃着鱼尾坐在三寨/银田补吃着鱼腰落入都温/银金刀吃着鱼头落入滕坪。”

广西龙胜芙蓉苗寨 雷学业摄于2016年

这段文字大意是说,有一天漆黑半夜,一只狐狸寻食,到家里来将一只鸡婆咬走。人们听到鸡的叫声,便起床追打,狐狸拖着这只鸡往山岭上跑,人们跟踪追到铁界头(湘桂界山)。此时天已大亮,鸡没有追回,人们在界岭眺望,发现芙蓉三寨是个好平坦的地方,一条长长的大河,蜿蜒曲折向东流去,是个宜人居住的地方。于是,大家决定改迁到芙蓉三寨去住家开发。银龙会率先落入芙蓉三寨。白天放猪上山吃草长肉,夜晚放网下河打鱼。一天拖下铁深潭,网得铜鱼一个,鲤鱼一双。当时因人多地窄,兄弟们要分地方居住,去新的地方开发创业,各自发展。便将鲤鱼截作三段,以鱼作勾,插竹签为界,以界为定,住家开发。横水(芙蓉河)花头银苟李捡到鱼尾勾吃鱼尾,就坐落在芙蓉河下游芙蓉三寨(今龙胜芙蓉苗寨)安家;银田补捡到鱼腰勾吃鱼腰,他一家搬到河中游都温(今城步金东苗寨)居住开发;银金刀捡到鱼头勾吃鱼头,一家人自觉自愿搬到上游的藤坪(今城步滕坪苗寨)去拓地发展。捡勾吃鱼,沿河开发,以星作界,各得其所,并在芙蓉三寨刻下三鱼共头石碑为证,不得反悔。

(二)城步长安营苗款《金公银猛》中记载的“三鱼共头”史实

与《城步苗款》一样,《金公银猛》古款是城步牛石苗寨吴姓石姓先民记录自己氏族自江西太和县鹅掌大丘(小地名深坑龙岭)搬迁到这里开发居住的史实。为了记住家族的来龙去脉,他们以“讲款传古”的方式,代代传播氏族的源流迁徙历史,让后人记得“来时路”,不要忘祖数典。《金公银猛》传唱:“我家出身淮南,同往江西太和县鹅掌大丘,小地名深坑龙岭,大脊吴家。我石家因说坏阴阳,造错皇历,犯了天条六令要杀头,犯七十二条、八十二令规矩,为了逃避朝廷的追究,一令的改名换姓,姓石的改做姓吴,即逃过一难,后为吴姓。故此石吴二姓之水有来源,树要寻根,你若与我讲得出,寻得到,正是同宗共祖,生母寻略论,论得出,寻得到,你就与我马尾共鬃。你若书不出,寻不到,你是山客、山恐、山猫、山黑,不与我同宗共祖、马尾共鬃,你是拖来鬼、错来客,欲慢不黑,地下无愧。我有把本,你有根源,猫心狗胆,我的也会《金公银猛》”。这段口传史实说明吴氏一族原姓石,住江西太和县,因“犯事”要杀头,只得改姓石为吴,迁入湖南,逃过一劫。

城步长安营镇新岭村发现的“三鱼共头”石刻 刘四海摄

吴姓一族迁入城步横岭峒(今长安营镇)后,又与银姓李姓三族以鱼作勾,分地而居,各自发展。“你问我,银家叫甚么名,李家叫甚么名。银家叫永聪、永亮,李家叫定春、定银,同往江西东门头,有七个踏挺岩跳。吃了七天七夜离队酒,唱了七天七夜离队歌。讲来的银永聪、银永亮,同到退下迷迷冲、迷迷洞,在那里的号把鱼头起断。银家接得鱼尾,退下水尾乡团,李家接得鱼腰,退下三岩半洞。我吴家接得头,随江望上退江头木正,地青老寨”。这段款词传唱的是吴氏、银氏、李氏三个家族,明代天顺年间迁入湘桂边境后,以鱼做勾,分吃鲤鱼,沿河开发,银家捡吃鱼尾,居河下游“水尾乡团”发展;李家捡食鱼腰,去河中游“三岩半洞”开发;吴家捡到鱼头,来到上游“江头木正、地青老寨”拓地。“江头木正、地青老寨”即现在的长安营镇两河口、蓑衣塘和上排下排、六马六甲一带。

当地《吴氏族谱》也记录了“截鱼分家”这段史实。吴氏入住牛石苗寨后,经多年发展,人口增多,住地狭窄,必须分地拓展了。他们以“鲤鱼三分”作勾,分住牛石河上中下游。南俄、洞俄居牛石(中排)、上排、下排,富俄、定娥居江头莫见(六马),金俄居张家小洞,银俄居鸡坡洞,龙俄居横岭洞。当地石氏族谱《石万财墨谱抄摘》亦有载,吴氏一族由江西分支游迁至黔阳洲黔阳县,再入靖洲飞山寨,上通道临口过石壁,到城步三十六湾三浪田,上八十里南山,退下老寨。十三世南娥居牛石上排,恢复吴姓,永林居上排,永聪居下排,永甫永汉迁绥宁界溪。

如此可见,在新岭村保存完好的这块“三鱼共头”石碑,即是当年吴、银、李三姓氏族以及吴氏后人“截鱼分家”“勒石为证”的实物存世。

(三)《城步苗族》专著对太平蓝氏先祖“吃鱼分家”史实的记载

东莞市社会科学院文化发展与软实力研究所研究员于鹏杰女士,在她的博士论文《城步苗族》中翔实记录了丹口镇太平蓝氏先民“鲤鱼三分”选择住地的一段史实。“在太平村枫树林,建有一座土地祠,祠内至今留存一块大石碑。这块碑立于清道光八年十二月(1828年农历十二月),估计士地祠建于该年左右。碑文记叙了枫树林蓝氏先祖蓝昌建从江西泰和县瓦厂坪迁徙到此定居的事宜。因蓝昌建的后代分为三个支系,需要确立枫树林开基祖的位置。该碑的竖立还有另一个目的,就是希望后代明确居住地理界线,免得相互有冲突和矛盾,伤了和气。蓝氏先祖蓝昌建生有三个儿子,曾因分占土地起过冲突,后采用分吃鲤鱼的办法,通过分吃鱼头、鱼身和鱼尾的方式选择地域,避免再起矛盾。三人张簸得个鲤鱼,三斤半,兄弟分吃,继发人丁,各分居住。长兄蓝广,分鱼头,坐冲头,即今石头寨(扶村村西南处5公里左右)。二弟蓝双,分吃鱼腰,坐冲中,即今中排赤嘴(扶村西南处3公里左右),人丁微少。三弟蓝晚,分鱼尾,坐冲尾,即今枫树林。沿扶城河水流向,自上而下,形成山间溪地地貌。溪水上游称为冲头,中游称为冲中,下游称为冲尾。兄弟三人依据鲤鱼三分的位置,选择了居住地”。

全国著名版画家张正扬先生创作的版画《太平风雨桥》

《城步苗族》中的这段文字,明白无误地记录了太平蓝氏先祖“鲤鱼做勾”分居开发的史实。作为三兄弟“鲤鱼三分”开疆拓土的原始证据,他们请石匠雕刻了“三鱼共头”石碑,表示兄弟三人同宗共祖,分居于扶城河上中下游,置放在枫树林老家扶城河上风雨桥头,名曰“一脚踩三鲤”,作为后人认祖归宗的永久标识。

城步五团镇金树村与龙胜交界处的苗族风雨桥 雷学业摄于2016年

此外,城步古籍《蓝氏墨谱》《苗族酒歌》《庆鼓堂》等史料,都有城步苗族大迁徙的记载。蓝、李、潘、 秦、刘、杨、雷、罗等氏族迁入城步时,大部分土地是处女地,未曾开发, 故《蓝氏墨谱》有插标为记的文字记载:标头向东各寻东,向南各寻南,向西各寻西,向北各寻北……正是城步先民筚路蓝缕,披荆斩棘,辛勤耕耘,不惧牺牲,终于开发出今天这般山河美丽,土地富饶,幅员辽阔,民族众多的美丽苗乡!

三.“三鱼共头”石刻价值解读

(一)“三鱼共头”石刻富含朴素的哲学价值

著名学者薛江认为,汉族地区的“三鱼同首”图像最早出现于东汉,沿用至今。东汉以来,“三鱼同首”作为一种特殊图像样式广泛存在于画像石上,是创作者对现实河湖中多鱼争食图景和中国古人对三的哲学认知综合创作而成的图式,“三鱼同首”图案体现了古人对宇宙生成本源的朴素哲学观。“三鱼同首”形象主要出现在山东、河南、山西等地区,代表作有山东即墨民间剪纸“三世有余”(三世争余),湖北武强年画“三鱼争月”等。

四川省古蔺县护家镇天堂村无名溶洞内发现的“三鱼共头图” 网络图片

《道德经》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城步苗款》中的“天地起源款”和“人类起源款”,也提到天地和人类起源于“鱼”:“天大只有一粒米,地大只有一鱼,只有鱼鳞灵变化,变做金鸡凤凰身。金鸡抱出三天子,一个结二,二结三,三个结四天盘古,这个千千变头,万化乾坤”。“上元盘古鱼变化,变做金鸡凤凰身,金鸡抱出三天子,一个结二,二结三。盘古一出,象当天不动,脚踏地皮不开,三个结成一坨,凤(合)成一块,果个像生出开天盘古”。“天上四个金同米,结定地下四个鳌鱼顶天根。鳌鱼背上成天柱,脚踏乾坤不动移。鳌鱼讨吃一口水,变成云雾结天尊。鳌鱼翻身地皮动,鳌鱼出气天成雨,鳌鱼吸气日头出。四山六水养凡间,万代乾坤不差移”。从这些款词可以看出,苗族“三鱼共头”石刻蕴藏了天地人类起源于鱼的道理,是鳌鱼催生出世间万物,催生出天地乾坤人间社会。“三鱼共头”图案就是苗族先人对天地人类起源的古朴猜想,告诫后人不要忘记了人类的出身来历,因而将“三鱼共头”视为图腾崇拜敬仰。

(二)“三鱼共头”石刻富含厚重的历史价值

后唐时期,朱温篡夺王位,引起苗王(即湖南节度使马殷)反对,宣布独立,建立楚国,自立楚王,并分封韶州刺史杨居忠之长子杨再 思统辖湘西南、桂东北之广大区域,建立苗蛮联盟。到了开平年间,杨再思平了飞山南林寨后,便在这里定居下来,开荒造田,成家立业。之后人口有了发展,他们中的一部分又从靖州迁徙到城步,有的在土桥安寨,有的在清溪、大竹坪、白蓼洲安居,有的往拦牛、汀坪、平林和横岭峒、莫宜峒开发。他们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插标为界,开拓发展,凡是有溪河场坪的地方,都留下了他们开发的痕迹,创造了广袤的“九溪五峒”美丽苗乡。“截鱼分家”展现了苗族先民的大智大慧和豁达胸怀,现在存留“三鱼共头”石碑之处,就是当年各分居氏族的“发祥地”。“三鱼共头”石碑,见证了苗族先民开疆拓土的时代印记。

城步丹口镇太平村蓝玉故里 网络图片

城步太平蓝氏先祖蓝昌见于五代初随“飞山蛮”首领杨再思献地归楚有功,被封于城步扶城(今丹口镇)。城步《蓝氏墨谱》载:“昌见公于五代梁开平四年居扶城,世守其地……”“昌见之十四世孙曰玉,佐明太祖逐元主有大功,封梁国公,甚得众心。明祖忌之,或言其私元主妃,又告其谋反者,明主遂杀玉。玉有遗腹子曰昌建,侍妾向氏育于云南沐氏……蓝昌建避祸于黔国。”清康熙《城步县志·曛旧十三》和道光《宝庆府志·氏族表一》均有记载。蓝昌建回城步后,在原有领地发展壮大,富甲一方。他的三个儿子,曾因分占土地发生冲突。为了不伤和气,三兄弟通过分吃鲤鱼的办法,选择居地发展,相互守望,不离不弃。2007年,太平村隆重举办了“纪念开国勋臣蓝玉诞辰666周年暨首届扶城四八乌饭节庆典”,除本县1000多名蓝姓苗胞外,还有来自湖南武冈、绥宁、会同、洪江、黔阳等县以及安徽、广西、广东、湖北、云南等省蓝姓同胞400多名代表参加了庆典仪式,举行了祭祀、看戏、踢布球、捉河鱼,吃“乌米饭”“乌米粑”等活动,加强了蓝氏族人的认祖归宗和联谊来往,增进了民族团结。太平村蓝氏“三鱼共头”石刻,历经5个多世纪沧海桑田,依然是蓝氏一族认祖归宗的图标密码。

城步丹口镇太平村红军莲花桥战斗旧址

关于太平村“三鱼共头”石碑,还有一段红色故事。1986年,时任中央军事顾问委员会顾问周仁杰将军在撰写红军长征回忆录时,想到当年激战城步莲花桥的情景,于是重回城步故地考查。据周将军回忆,1934年9月,红军长征经广西资源过城步途中,遇国民党李觉部第二补充总队和第五十五旅一0九团追击我红六军团,9月11日下午至次日凌晨,时任红军营长的周仁杰带领后卫部队在丹口乡皮冲界、人山头、观音阁、莲花桥等地与敌军发生激战。在此次战役中,莲花桥之战最为激烈,胜利完成了保护红军主力西进通道的任务。时隔50多年后周老将军重访太平村,但那座桥已经烧毁,加之当年战斗之时也不知道这座桥的名字,依稀记得当年战斗时他躲在一块石碑后面,而这石碑上面有一个花纹图案像一朵莲花,于是,将这场激战称之为“莲花桥战斗”。周将军记忆中的那座桥,其实是观音阁太平桥,桥头那块大石碑上的花纹图案,其实就是“三鱼共头”图像。太平桥建于1640年,古称天心桥。该桥为石木结构,桥长48米,宽4米,桥上建有风雨亭,高八米,风雨亭共22排,樑上饰有鲤鱼凤凰图,桥两头上方为斗拱形结构,呈蜂窝状,经过多次维修,仍保持原貌。直至1976年的一个晚上,由于一群众到下团大队看电影回家时在桥上摔了一跤,火桶钵打烂,火种掉在木板桥上,造成木桥深夜燃烧,毁于一旦。至于那块“三鱼共头”石碑,1956年修建城丹公路时,随同立于桥头的蓝玉墓一起被毁,作了“铺路石”。所以周将军重游太平村时,已经找不到太平桥和“三鱼共头”石碑了。

(三)“三鱼共头”石刻富含高超的艺术价值

关于“三鱼共头”图像的艺术价值,薛江先生在他的论作《三鱼同首图像内涵探析》中指出,“三鱼同首”图像就其构形而言有三个特征十分明显:其一,整个图像轮廓呈圆形;其二,三鱼对称,发散排列;其三,三鱼“同首”连体。这种由“三鱼”组合而成连续转动的图像,内含着祈望生命绵延、祥瑞富贵、生生不息的愿景, 整个画像的构图具有强烈的视觉旋动感。

广西龙胜县龙脊古壮寨保存至今的“三鱼共首”石刻龙胜新闻网供图

湘桂边境的“三鱼共头”石刻,除有上述共性之外,另有其独特的美感。如城步冷水坪“三鱼共头”图像,构思巧妙完美,装饰简朴,鱼体丰硕,图案协调,是一种寓意深远的艺术造型。龙脊壮寨“三鱼共首”图像,阳刻与阴刻技法相互融合,明暗互补,凹凸有致,线条圆润,鲜活灵动。新岭村“三鱼共头”石刻,线条粗糙古朴,图案清晰明朗,三鱼周围的圆形装饰,似有流水涌动,滋养鱼群。

总之,湘桂边境“三鱼共头”石刻,图像构思新颖别致,圆形轮廓,均匀对称,同首连体,发散排列,流畅优美,粗细相宜,阴阳互补,错落有致 ,视觉旋动感强烈。且删繁就简,以点带面,以少胜多,启人联想。加之两端镌刻瑞兽予以映衬,彰显了富贵祥瑞、连绵有余的主题。

湘桂边界众多的“三鱼共头”石碑,内涵丰富,主题厚重,是价值连城的重要文物。各地要及时将已发现的“三鱼共头”石刻列入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组织当地民族(含家族)、习俗、历史、文物等专家对其进行深入发掘,还原历史真相,讲好历史故事,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新动能。

城步苗绣三鱼共头图 伍前金绣

要以“三鱼共头”石刻文化为抓手,赋能乡村振兴。大力发掘“三鱼共头”底蕴,打造“三鱼共头”文创品牌,充分发挥民族传统艺术、音乐、戏剧作用,用苗绣、版画、图腾、山歌、戏曲等形式,大力进行包装宣传,充分发掘文物本身厚重的历史文化影响力,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发展。

城步长安营镇大寨侗族村“三鱼共头”石刻拓印图 彭勇供图

城步非遗传承人苗绣大师伍前金,将“三鱼共头”图像做成苗绣、提包、围巾等精致绣品,推向市场,极受青睐,成为城步苗乡不可多得的非遗文化旅游产品。城步长安营镇各族群众,将“三鱼同首”精神世代传承,携手奋进,艰苦创业,共同建设美丽长安,现已创建成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基地。广西龙脊壮寨各族群众在党的领导下,立足资源禀赋,发挥团结奋斗的优良传统,积极参与龙脊梯田景区旅游开发,实现了农业与旅游和谐开发、集体与个人同步富裕、当前与今后持续发展,创造出了“梯田资源变资产、各族村民变股东”的“龙脊模式”,谱写了以“民族团结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为主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壮丽诗篇。

2023年春节期间,广东省珠海市海洋王国表演的三鱼共头场景 雷学业摄

“三鱼共头”即是“多鱼共头”,就是民族大团结的象征。我们要倍加珍惜和爱护“三鱼共头”文化,进一步发掘文物内涵,打造“三鱼共头”商标、图腾和各类画作、绣品及雕饰图案,充分发挥文化品牌效应,积极做好文旅融合发展文章,赋能乡村振兴工作,激发各民族团结进步活力,紧密团结在党中央周围,万众一心,团结奋斗,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和资料】

1、银龙《城步苗款》岳麓书社2004年3月出版

2、于鹏杰《城步苗族》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8月出版

3、雷学业 刘志阶《城步苗族简史》 2021年内部版

4、《金公银母》 吴昌凡手抄本

5、《城步冷水坪发现三鱼共头石碑》 2022年3月20日城步新闻网

6、《绥宁喜现“三鱼共头”石板》2022年9月25日绥宁在线

7、《从“三鱼共首图”看“民族团结情”》2022-08-06《桂林日报》

8、《薛江:三鱼同首图像探析》笑溜达微信公众号2022-07-29

来源:城步融媒体中心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邵商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aoshang.cn/news/223356.html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