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合邵阳新闻 传播邵阳声音
邵商网与您共同讲好邵商故事

教师节| 校友来信

编者按:

9月10日是我国第37个教师节。

“教育”是人生的启蒙,也是终身的营养。在学生时代,你或许迷茫过、遇挫过,但庆幸遇到过一位或几位好老师,他们用美好的学问、生命的激情、坚定的信心,让你向前走,告诉你怎样去做一些选择,这些教诲与指引甚至可以影响一生。

特此,校友联络办特邀四位校友,来信诉说他们对老师及母校的思念。

师恩常怀暖心头

上海校友会会长 于光荣

我是1978级邵阳师专的学生,1978年9月入学,1981年7月毕业离校。岁月飞逝,四十年过去,但老师们的教诲,仍历历在目,每每回想,常常温暖心怀。

1969年,正是文革时期,我从武冈县秦桥公社的太平寺农业初中毕业,由于家庭出身的原因,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不能去读高中,更不用说去读大学了。那时我常常幻想,如果我以后能读大学的话,那是多么美好的事情。1977年传来令人惊喜的消息,全国恢复了高考制度,而后1978年我参加高考,考上了邵阳师专,在中文科学习。这是一所正式的全日制大学啊,这是我梦寐以求的大学生活,所以我非常珍惜当时那难得的学习机会。

那时我家里的经济非常困难,第一学期,我连一本《新华字典》都没有。汉语言文学专业学习的作品,古文多,难字多。由于没有字典,不认识的字,我就经常去问老师。当时是张玉玲老师教古代文学,我经常找他问字。一次,我在校园的路上碰到他,请教他“慭慭然”的“慭”字的读音和意义。我很佩服张老师,他不仅记忆力好,而且学识渊博,文学功底深厚。他不仅告诉我“慭”字的读音和意义,而且说柳宗元的《三戒·黔之驴》文章里哪一段有这个字。

开课后不久,学校开设了英语课,可是同学们的英语基础参差不齐。学校就根据同学们的情况,开设了英语课的慢班和快班补习班。因为我是连英语的24个字母都不认识,所以参加了慢班的补习。在慢班学习一段时间后,我才能跟上班级的英语课学习。由于是在慢班学习一段时间后我才去班级上的英语课,因此我得把前段没学习的内容和作业补上。只记得上英语课的老师姓王,后来听说王老师调到省城长沙的某大学去了,因此很遗憾我至今也不记得老师的名字。那时,我常常把补上的作业,利用休息时间交到王老师在学校的家里去批改,每次,王老师都非常认真地给我批改作业,并不厌其烦地给我讲解错题,使我很为感动。

当时有些成绩好的同学因为高考失利,没有考上自己心仪的学校,难免会有些失落。教政治的刘爱文老师了解情况后,有次上课时,他在黑板上写下“冷落竹篱茅舍,富贵玉堂琼榭。两地不同栽,一般开”,意思是说:梅花无论是栽种在普通老百姓的竹篱茅舍旁边,还是栽种在富贵人家的玉堂琼榭旁边,都会开放出艳丽的花朵。用古往今来的各种故事,开导大家,我们大学生无论是在专科学校,还是在本科学校,只要自己努力学习,提高自身综合素质,都会成为有用的人才。刘老师当时的这番话对我的启发和鼓励很大,至今记忆犹新。由于不知道这几句诗的出处,课后,我请教他。刘老师后来把这几句诗的出处及全诗写在一张纸上交给了我,那是宋代诗人郑域《昭君怨·梅花》词中的诗句。我非常感激,也一直令我难以忘怀。

毕业四十年,弹指一挥间,学校如今已成为一所不但能培养本科生,而且能培养硕士生的综合性本科学校。早年在李子园校区那三年的学习岁月,老师们的种种教诲恩德,至今音犹在耳,时时鼓励鞭策着我不断前进、不断进步!

作者:于光荣

年级:1978级

学院:中文科

工作单位:邵阳学院中文系教授,2014年,以近六十岁高龄考取湖南工业大学法学院研究生,2015年退休后在上海从事律师工作,2018年入选司法部千名涉外律师人才名单,2019年选入上海市第一批涉外法律人才库

难忘师恩

考德上教育集团董事长 田亚东

前几天,看见当年上大学时写作课老师曾方荣书记的未接电话,马上回拨过去。就听见曾老师非常亲切的声音——“亚东啊,刚刚与你的班主任王珊老师在聊天,想到了你。一切还好吗?”瞬间,往事如潮,历历在目。

27年前,王珊老师从湖南师范大学毕业就成为了我的大学班主任。第一次见王珊老师是在男生宿舍,明眸善睐,娉婷婀娜,长发飘飘。看一眼,就为王珊老师的出尘脱俗而“沦陷”了。立马邀请老师围着操场走了一圈又一圈,谈理想,谈经历,谈未来。我一不小心便入了王珊老师的法眼,再也挥之不去。当了班长以后,在王珊老师的信任与鼓励下,为班级捧回了一个又一个奖杯。三年,王珊老师对我因势利导,我成为了她最信任的好学生,她也成为了我心目中的女神,我们良师益友的关系已经牢不可破。

后来,我进了机关工作。后来,我又辞职下海。王珊老师离开了母校,去了北京。无论何时,我们通电话,王珊老师银铃般的笑声就会脆脆地响起:“亚东啊,我对你是绝对的信任,无论你做什么,我都很放心的,加油!”后来,王珊老师将大学毕业的女儿送到我身边学习,将侄女也送到了我身边学习,将 身边朋友的小儿依然送到了我身边学习……信任,依然无边无际。思念,依然无处不在。

与曾方荣老师的结缘,便是在写作课堂。清瘦、戴一副眼镜、满腹经纶、温文尔雅、春风化雨,便是曾老师留给我的标签。大前年,我翻到了一张我与曾老师的合影照片,在大一去韶山采风的火车上,两个清瘦的人,两副黑框眼镜,四目碰撞燃烧的激情,手里捧着的一本书,定格成我们师生交流珍贵的瞬间。我将旧照发给曾老师的时候,激动留言:“曾老师,曾记否,师生亲密无间的交流?”信息被秒回:“亚东啊,还有这么珍贵的照片啊?太激动了!”年轻不再的老师,依然流露年轻无遮无拦的激情。

后来,我回母校的时候去了曾老师办公室。二十多年前熟悉的味道扑面而来,像一张网,把情感的回忆慢慢地聚拢,又慢慢地溢满心间。

8月24日,敬重的程凯华恩师又给我发信息了:“亚东,好久没有联系了,甚念!你的工作一定很忙,切望保重身体!……”其实,上一次我们师生之间的联系,也就是在7月1日。一个多月没有联系,恩师对我的牵挂就又如期而至了。恩师80多了,与我通电话的时候,依然那么温情、深情、激情:“亚东,接到你的电话我太高兴了,很想很想你啊!你还好吗?”我就静静地听着,享受着来自恩师的关心与关怀,脑海中浮现一句话:“天涯海角有尽处,只有师恩无穷期”。

“风流儒雅亦吾师”。大学学习期间,凯华教授给我的的印象是:衣着整洁朴素端庄,谈吐文雅而不俗,待人谦和而不亢,治学严谨而不苟。言谈举止,文质彬彬。然而,在课堂上,凯华教授讲学,却表现出一种别样的气度:充满激情,充满活力,充满朝气。他侃侃而谈,娓娓道来,有时轻言细语,淅淅如春雨,有时慷慨激昂,滔滔如激流,讲到激动处,竟将拳头擂在讲台上“咚咚”作响,让人“惊心动魄”。

每次去“德雅园”拜访凯华教授和向姨的时候,凯华教授和向姨都会非常激动地与我热烈拥抱。熟悉的书香味道,熟悉的家的味道,熟悉的亲人的味道,扑面而来。舒适、舒服、舒心!

目前,我办公桌最醒目的位置摆放着一本《程凯华先生诗词名联影像选集》,时时翻起,时时品读恩师的风华正茂、满腹经纶、赤胆忠心、琴瑟合鸣,时时便想念大学的师生情谊。

桂花飘香,又是一年教师节。在这个特殊的时候,“东西南北春常在,唯有师恩留心间”。撷取大学期间与三个老师的交往点滴,向母校及母校所有老师致以亲切思念并崇高敬意。

作者:田亚东

年级:1994级

学院:中文系

工作单位:现任考德上教育集团董事长,邵阳学院第一届理事会常务理事,邵阳学院文学院兼职教授,全国公考联盟高级顾问

感念师恩感恩母校

邵阳学院附属第二医院 朱玲娜

“时光的河入海流,终于我们分头走,没有哪个港口,是永远的停留。”正如歌曲《凤凰花开的路口》中唱的,阔别母校——邵阳学院这个港口十二载,时间没有拉开我和母校的距离,反而,我对母校的那份爱更浓郁、更深沉……母校就像人生的灯塔,永远伴随我成长,指引我向着医学事业的梦想启航!

记忆不断地在脑海里回放……校园宽畅的道路、明亮的教室、幽香的桂花、精致的园林小景,教室里同学们正求知若渴,在知识海洋徜徉……正是因为母校博大的胸怀和务实的学风,培养出一代代勤奋踏实、富有责任感和使命感,对国家、人民、社会做出突出贡献的邵院人!我作为邵院人也倍感荣幸和骄傲!

2020年初,新冠疫情突如其来,湖北省的情况愈发严重,我主动请缨加入了湖南省支援湖北医疗队,和队友们一起奋战在湖北黄冈大别山区域医疗中心隔离病房,不分白天和黑夜,一干就是两个月,为当地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胜利做出积极贡献。其实在大别山的60多个日日夜夜里,我也非常想念家里年迈的父母,牵挂家中的稚嫩的儿女,我也有担心,也有害怕。每当在这样的时候,我的耳边就会响起刚入校门老师带领我们进行护士宣誓词宣誓的声音——“我志愿献身护理事业,奉献人道主义精神,坚守救死扶伤的信念……”每次回想起,都让我不由得挺直了背,抹掉脸上的汗水,坚定念头:作为一名护理人员,我要用我的所学所知,为战胜疫情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

饮其流者怀起源,学其成时念吾师。在学校时,每门护理学专业课程,老师们都会详尽地讲解,使我建立了护理专业理论知识结构,熟练地掌握各项护理操作技能,让我具备了敏锐的观察力、综合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护理带教老师,她们不仅从事着临床护理工作,也负责科室的教学带教工作,在每一次见习实习上,她们用言行逐步教导我们成为一名合格的护理人员,一名有担当、有责任感的医务人员,教导我们恪守南丁格尔精神的内涵:用自己的爱心、耐心、细心和责任心去好好照顾每一位患者。

青涩懵懂的我从邵阳学院护理专业毕业后,成为了邵阳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的一名护理人员,在护理岗位一干就是十二年。十二年来,我奋战在临床护理的一线,对护理工作和医务人员的担当与使命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回望过往,有心酸的泪水、有辛勤的汗水,但身边留下更多的是无数的感动。我所取得的成绩跟邵阳学院的教育和培养是密不可分的,在此,我要真诚地感谢母校对我的教育,感谢母校给予我的荣誉和骄傲!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更加严格要求自己,谨记学院校训:“明德、求真、共生、超越”,时刻不忘初心使命,弘扬伟大抗疫精神,不辜负母校对我的殷切期望!

春华秋实,桃李飘香,在第37个教师节来临之际,衷心祝愿各位老师教师节快乐!祝福母校的明天更加美好!

作者:朱玲娜

年级:2005级

学院:护理系

工作单位:邵阳学院附属第二医院

2020年湖南省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荣获邵阳学院附属第二医院优秀护士、湖北省“最美逆行者”、黄冈市荣誉市民、湖南好人、全国最美抗疫家庭等荣誉称号。

铭记师恩 砥砺前行

阿克苏地区生态环境局办公室主任 陈涛

“雪峰云,资江浪,魏源故里好课堂;校园靓,天地广,桃李春风意气扬”,听着激人奋进的旋律,思绪又回到了大学的美好时光,脑海中回想起环境优美的校园、散发青春活力的球场、和蔼可亲的恩师们,仿佛又回到了大学的美好生活。

我叫陈涛,2014年毕业于邵阳学院经济与管理系管理科学专业,2014年7月,报名参加第一批新疆招录内地高校优秀毕业生赴南疆基层工作计划,通过学校的推荐和组织的考察,来到新疆阿克苏地区工作,现担任阿克苏地区生态环境局办公室主任。

7年前,怀揣着青春与梦想,来到南疆这片令人着迷的热土,开始人生的新征程。犹记得,踏上赴疆列车的那一刻,我心里有激动也有担心,激动的是自己将去往一个从未了解过的地方参加工作,担心的是自己面对陌生的环境和基层繁重的工作压力,能否坚持到底。但是学院老师对我的谆谆教诲和殷殷期盼,使我在即将奋斗的路上有了方向和动力。

7年来,我收获了工作的喜悦,体会了基层的辛苦。艰辛的基层工作,无尽的琐事、各方的压力、遗留的问题和哭笑不得的误解,种种琐碎时刻伴随,每当我内心迷茫,思考要不要坚持下去的时候,总会跟一直牵挂着我的老师们通电话,老师的鼓励总能引导我驱除内心的阴霾,引导着我寻求自我突破,在工作中也经常给予我方法指导。老师的谆谆告诫,使我重拾信念,重新去审视基层工作。2019年,学校领导和老师远赴新疆来看望慰问在新疆阿克苏工作的50多名毕业生,老师们的慰问和鼓励让我更加坚定自己的初心,并牢记嘱托,更加努力的工作。如今,相比于初来乍到时的茫然失措,我心中已然多了些坚定与执着。即使面对再多的困惑,也不会失去最初的方向,更不会被眼前的困难打倒。如今我已彻底爱上了阿克苏,爱上了基层,自己也从一个职场“青瓜蛋”逐渐成长为一名党员领导干部。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这是王之涣对西域曾经荒凉的描述。一百多年前,晚清钦差大臣、湖南人左宗棠一路西征收复新疆,粉碎了英、俄吞并新疆的阴谋,却让世人感慨“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今天的新疆,正以全新的姿态向着美好蓝图大步迈进。摆在我们面前的,也不仅仅是一份工作,更应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与担当。

现在,我更加明白了入疆前老师对我说的那句话,选择了南疆基层,就意味着选择了困难,选择了奉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使命呼唤担当,担当成就未来,我会将感恩转化为一种内在的动力,转化为一种实践的本能,以“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莫愁前路无知己”的信心和“吹尽狂沙始到金”的耐心,铭记师恩,砥砺前行,不畏艰难险阻,不负青春韶华,以优异的工作成绩回报母校恩师的教育和关怀!

作者:陈 涛

年级:2014级

学院:经济与管理系

工作单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地区生态环境局

来源:邵阳学院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邵商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aoshang.cn/news/123750.html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