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合邵阳新闻 传播邵阳声音
邵商网与您共同讲好邵商故事

邵阳驰援张家界医务队员刘珍有感:风雨过后有彩虹

“太好了,疫情终于控制住了!”“真的吗?我们可以回去了。”

8月18日,我把志愿者24号撤离的消息发到微信群里,一下子轰动了。大家的言语里透露出兴奋,也透露着对家的思念。

8月1日,我们从邵阳集结出发,一路不停歇,驱车6小时到达张家界航空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刚到航院,方舱实验室还在紧急搭建,我们焦急地等待。直到入住“雷迪舱”,我们的心才稍许平静——邵阳支援队总算有了自己的“家”。

队长何一满忙上忙下,安置队员、联系领导、协调厂家、汇报工作……实验室紧锣密鼓地筹备,人员分工培训也在紧张地进行。我们13个队员是援助“小白”,未曾经历过这种战场,好在队长有援京援疆经历,采取“1+4+1”的模式人员分工(即试剂配置区1人,样本处理区4人,扩增区1人),大家很快投入战斗。

接下来的战役是辛苦的。小小的方舱划分成独立的4个区:试剂配置间、样本处理间、扩增间和消毒间。狭小的样本处理间安置了一台大冰箱、2台生物安全柜、3台核酸提取仪,还要容纳4个工作人员操作并塞进成千上万管标本。我就在此区,这个区域与病毒零距离对峙。工作时,每一管标本须经扫码、拧开、吸样,再旋紧这个过程,我和队友们右手持枪,左手持管、拧盖,一天近3000管单拧开盖后,手腕酸痛,手指僵硬。几天后,队友们指关节、腕关节贴满活血止痛的膏药。

为保证进舱标本尽快出结果,我们身着密不透风的防护服在样本间一待就是四五个小时。方舱搭建在学校操场,简单的遮阳棚顶不住烈日的炙烤,外面40多度的高温,舱内的炙热可想而知。几个小时坚持下来,护目镜里的汗水成珠,衣服湿了干干了又湿。队员们心中唯一的信念就是:尽快完成检测,早出结果。

在扩增间,上下三层麻麻密密摆放了10台扩增仪外加10台电脑,扩增仪不停的加热、降温,散发的热量迅速让小小的空间闷热起来。队员朱巧峰和钱雪归就在这样的环境里片刻不停有序地上样、登记、反馈、再上样,一待就是10多个小时。几天后,6号扩增仪扛不住高温“罢工”了。我们笑侃她俩:“看你们柔柔弱弱的,想不到比机器还能熬。”

8月9号,我们小组6名队员被抽调到张家界市疾控中心,组长姜维带领我们奔赴新的战场。这里每天都是上万份的检测量,我们组最高的一次记录,夜班10个小时完成10620管检测。在这儿,咖啡成了熬夜神器。

酒店距市疾控中心仅几分钟路程,我们每天步行上下班。于是,有了很多感动:洒水车快接近我们时,停车并关掉了水龙头;路上的车辆见我们准备过马路,远远的就减速停下……上一轮夜班,我们精疲力尽归来,偶然抬头,看见小区阳台上挂了很多横幅“感谢您对张家界伸出援助之手”“您的到来,让我们很温暖”“谢谢白衣天使”……看到这些,我们瞬间泪奔,所有的疲惫一扫而尽,一切的辛劳都是值得的。因为,我们不是孤军奋战。

微信群还在“嘀嘀”响个不停,队友兰之华的一条信息让我们悄然寂静:“我有点舍不得张家界了。”

此时此刻,唐代诗人王昌龄的名句正好应景:“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刘珍系洞口县人民医院副主任检验师、邵阳市支援张家界新冠病毒核酸检测队成员。王道清整理)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邵商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aoshang.cn/news/120126.html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