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合邵阳新闻 传播邵阳声音
邵商网与您共同讲好邵商故事

以身许国 再造共和—革命烈士蔡锷

图片1.png

红网时刻6月24日讯(通讯员 黄胜兰)1916年1月31日,蔡锷给妻子潘蕙英写了一封家书:“余素抱以身许国之心,此次尤为决心,万一为敌贼暗算,或战死疆场,决无所悔……”。当时,身为护国军总司令兼第一军总司令的蔡锷将军正在率师出征的路上,因深受喉疾折磨的他早已食不下咽、发声困难,但捍卫共和、奋战到底的决心却益发坚定。

1915年12月,袁世凯决定复辟帝制,变民国为帝国。身处北京的蔡锷将军万里间关,秘密潜回云南。12月25日,在蔡锷的领导和推动下,云南宣告独立,旨在推翻帝制、恢复民国的护国起义就此爆发。蔡锷将军抱病亲赴前线,在川南与数倍于己的北洋军展开苦战,终于在1916年3月22日迫使袁世凯取消了帝制,再造共和。

护国起义的胜利,使共和观念更加深入人心,就在举国欢庆之时,护国军神蔡锷却已病入膏肓。在护国军中担任支队长的朱德回忆自己抵达昆明见到蔡锷时的情景,是这样说的:“当时蔡锷正在和参谋们开会,看到我来了,他起身向我走来的时候让我大吃一惊,他瘦得像鬼,两颊下陷,整个脸上只有两眼还闪闪发光,他声音微弱,必须留心才能够听得清,他虽然命在旦夕,思想却一如既往,锋利得像把宝剑。”当得知蔡锷在身体状况如此羸弱的情况下还要亲自带兵上前线,朱德劝说道“可是你不能带队去啊!你有病,要送命的。”蔡锷却说:“别无办法,反正我的日子也不多了,我要把全部生命献给我的国家。”

在泸纳前线,蔡锷平均每日睡觉两三个小时,吃的饭也是一半米就着一半沙硬吞。蔡锷本可坐镇后方统御全局,免受战事之苦,为什么非要豁出命去亲赴战地呢?因为他深爱着自己的祖国和同胞,从18岁改名“艮寅”为“锷”的那一刻起,他就立志以身许国。蔡锷将军对护国起义的定义是“为四万万人争人格”,他正是在用年轻的生命,履行自己不计私利、血诚报国的神圣诺言。这份赤诚也深深影响了他的部下朱德,引导朱德走上革命道路,并最终成为新中国的缔造者之一。因此朱德尊称蔡锷将军是自己“黑暗时期的指路明灯”和“北极星”。

1916年11月8日,沉疴缠身、医治已晚的蔡锷将军在日本病逝,年仅34岁。1917年4月12日,国民政府在长沙岳麓山为他举行国葬,蔡锷也成为民国历史上的“国葬第一人”。孙中山亲书挽联:“平生慷慨班都护,万里间关马伏波。”毛泽东点赞他为“邦之模范”; 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追认他为革命烈士,毛泽东主席亲笔签发烈士证。

我们纪念和缅怀蔡锷将军这位中国近代伟大的爱国者,著名的民主革命家,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就是要传承他爱国报国、追求民主进步、敢于担当、勇于奉献的精神,继承他“淡泊明志,夙夜在公”、勤政廉洁的优良作风,为落实“三高四新”发展战略,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而努力奋斗!

来源:红网邵阳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邵商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aoshang.cn/news/111789.html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