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合邵阳新闻 传播邵阳声音
邵商网与您共同讲好邵商故事

汽制社区:传承红色基因 赓续精神血脉

图片1.jpg

参加活动的全体党员在毛泽东铜像前合影

湖南日报·华声在线5月26日讯(肖毅彪)为传承革命精神,加强党性锤炼,重点围绕“学史崇德”主题开展党史学习教育。5月22日,邵阳市双清区兴隆街道汽制社区党总支部组织社区各党支部书记、委员、党员、社区工作人员等89人赴韶山、宁乡红色教育基地,开展“学党史、明初心、担使命——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主题党日活动”,追寻革命先烈足迹,重温党的光辉历程。

在韶山毛泽东广场毛泽东铜像前,全体党员怀着对毛泽东的无限敬仰之情,列队走上台阶,庄重地献上花篮,并深情恭敬地三鞠躬,随后绕铜像一周瞻仰伟人,以此表达对这位新中国缔造者的缅怀。

图片3.jpg

在广场的誓词牌下,全体党员高举右手,紧握拳头,面对党旗,庄严宣誓,重温入党誓词。

然后大家步行来到毛泽东故居韶山冲上屋场,入室参观故居陈设,通过讲解员的讲解感受伟人的起居用度的简朴和成长历程。通过幅幅详实的照片,一个个模拟的历史场景,一个个生动感人的故事,深切缅怀伟人的丰功伟绩,强烈感受到先辈英雄们在当时艰苦的条件下,为了民族和人民的解放事业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气概。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怀揣着保家卫国、济世安民的理想,上下求索,从容适变。为了大多数人的利益,他动员全家投身革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了革命事业,毛泽东先后失去6位亲人,分别是弟弟毛泽民、毛泽覃,妻子杨开慧,堂妹毛泽建,儿子毛岸英,侄子毛楚雄。这其中,年龄最小的是毛泽东的侄子毛楚雄,牺牲时仅仅19岁;牺牲时年龄最大的毛泽民,却也不过47岁,正值盛年。他们年轻鲜活的生命永远定格在岁月的长河之中。

走出故居,便是满眼的绿色,大自然的气息使人心旷神怡,让人领略到“圣地”灵气和岁月的记忆,伟人虽已远逝,但他的丰功伟绩永存,仿佛就像故居旁的青山绿水,仍然郁郁葱葱,永远印在人们的心中,世代相传。

离开上屋场的毛泽东故居,中午在韶山用过午饭,大家马不停蹄地前往离韶山大约三十公里之遥的花明楼刘少奇故居。大巴行走在通往花明楼的路上,在车上,不幸获悉“杂交水稻之父”、“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院士在长沙与世长辞,大家无比哀伤。

图片5.jpg

花明楼景区占地面积47万余平方米,主要包括刘少奇故居、纪念馆、铜像广场、文物馆、花明楼、修养亭、刘少奇坐过的飞机、万德鼎、九龙柱、一叶湖、刘家祖坟等景点。

整个故居由于过去的历史原因曾经遭到严重破坏而被重新修复的,这里的周边环境没有上屋场那样富有浓郁的原生态般的田园风光,而是一些后经修复的现代感风光景色。只有走进故居里,看着老屋中的陈设,听着解说员的讲解,才能深切感受和体味到刘少奇的伟人风范。刘少奇同志旧居是一栋古朴的土木结构的农家四合院。四合院坐东朝西,背倚青山。门前是一口大水塘,左侧几株参天古树枝繁叶茂,直指蓝天。站在故居前,我们不禁肃然起敬。这里就是养育着刘少奇——共和国主席的地方啊!这座历经了一个多世纪风雨沧桑的普通农舍,在人们的眼里,一下子变得高大,变得神奇起来。1898年11月24日,刘少奇同志就诞生在这栋土砖房里。在这里,少奇同志度过了他的童年时代和青少年时代。“五四”运动时,他告别父母,走出山冲投身革命,为救国救民劳碌奔波,一别故乡40年。直到1961年,少奇同志回乡调查。据说,当时汽车仅仅只在花明楼旧居前转了一个圈就疾驶韶山。在韶山参观时,当少奇同志看到“毛泽东同志故居”的匾额,对工作人员说:“主席健在,还是称‘旧居’好。”细微之处可见少奇同志对毛主席的一腔深情。5月,身为国家主席的少奇同志返回炭子冲作农村调查,与王光美同志在老屋住了6天6晚,才算回了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家。

图片6.jpg

通过观看历史图片、实物,聆听解说员讲解等多种形式,全体党员对老一辈革命家对党忠诚、为民为党、无私奉献、鞠躬尽瘁的革命精神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红色江山,热血铸就;红色基因,代代相传。通过此次党史学习教育主题党日活动,汽制社区全体党员干部接受了一次生动的党史学习教育。回家后,大家在社区的微信党员群里留言,感谢社区组织了这样一次非常有教育意义的活动,并纷纷表示,后期将从革命先辈事迹中汲取砥砺前行的精神力量,牢牢把握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的目标要求,以党史照亮前行之路、洗涤心灵之尘、激发奋进之力。

来源:华声在线邵阳频道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邵商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aoshang.cn/news/106631.html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