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合邵阳新闻 传播邵阳声音
邵商网与您共同讲好邵商故事

古镇里的红色故事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肖霄 通讯员 刘香东 肖又军

5月7日上午10时许,天空下着蒙蒙细雨,洞口县高沙镇风雨桥上,一场党史课正在进行。该镇长裕、中和等4个社区的10多名党员干部和群众围坐在一起,聚精会神地听着老党委书记陈渊平和老党员傅秉梨讲述这座千年古镇的红色故事。

高沙镇地处洞口、武冈边界,自汉代以来一直是湘西南地区交通枢纽和重要农副产品集散地之一。1935年12月19日,红六军团长征经过高沙,停留了两天。

“当时由于受国民党关于红军是土匪等谣言的误导,红军刚进高沙时,很多群众不敢出门。”今年90岁的高沙镇老党委书记陈渊平回忆,但是红军在高沙镇街上纪律严明,一直和气地解释红军是穷人的队伍。

12月20日,红军在王家码头举行宣讲会,宣传红军救国爱民的政策。陈渊平回忆,当时镇上的贫民肖礼行挑着一担花生也来到会场,由于人多拥挤,盛花生的箩筐被挤倒,散落一地的花生眼看就要被人群踩烂,肖礼行急得大喊:“这是我的命根子啊!不要踩!不要踩!”

“几位红军看见后立即手拉手围成一个圈,直到肖礼行把花生捡完才松开。这件事让大家对红军改观不少。”陈渊平用双手比划着,向在场的干部群众介绍。

“宣讲会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顺利,开始不到一个小时敌机就来了,宣讲不得不暂时停止,红军官兵指挥在场的人有序疏散隐蔽。”陈渊平说,敌机走后,宣讲会继续,1个小时后才结束。当天,红军还将缴获的土豪劣绅家的衣服、被帐、粮食等物资分发给贫苦群众。

原先害怕的群众很快消除了心理恐慌,街上的人也越来越多。“红军在高沙宿营时,只住公馆、祠堂、学校等公共场所,当时的柳林小学(现为柳林完小)就住了100多人。”陈渊平说。

“当时红军要向绥宁方向转移,需要一名当地向导。我父亲是位裁缝,经常走家串户,对周边50多公里的路都很熟悉,而且他参加过农民协会,对红军感情深,自愿接下了这个任务。”81岁的党员傅秉梨接过老书记的话匣子,继续讲道。

12月21日,在傅秉梨父亲的带路下,红军经花园、红岩、李西桥,直到武阳(今绥宁县武阳镇)。“临别时,一位红军连长以两块银元表示感谢,父亲坚决不肯收。连长拗不过,便拿出一床红色绣花毛呢被面,塞到父亲手里,留做纪念。”傅秉梨说,父亲回到家后,把这床被面当宝贝藏了起来,每年农历六月六才拿出来晒一回太阳。

“父亲从不向别人说起被面的来历,连我也是解放后才知道背后的故事。”傅秉梨表示,1972年,县文物馆(现为洞口县文物局)向民间征集革命文物,父亲才将被面上交政府收藏。

“有了红军打江山,我们才过上了安定富足的日子。现在的生活比以前好太多了,所以更要不忘过去,珍惜当下。”听完两位老人讲述的红色故事,长裕社区书记严琴感慨道。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邵商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aoshang.cn/news/103932.html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