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黄花》与《邵东黄花顶呱呱》已成为邵东家喻户晓的两首本土原创歌曲。其传播速度之快,流量之大,受老百姓喜爱之程度,已经远远超出预期。黄花菜主产区龙胜村的老百姓甚至要求村支部书记、省人大代表申思思“太阳出来就放歌,我们摘起黄花更快活”。两首歌还被誉为“神曲”“建县七十年来最优秀的本土音乐作品”。其成功的原因不外乎以音乐为载体,将邵东黄花产业的历史记忆与时代活力相融合,既实现了乡土艺术的创新表达,又通过“文化赋能”推动产业增值,成为乡村振兴中“以文兴产”的典范。
一、金针花与五线谱:一曲乡土与时代的和弦
《邵东黄花顶呱呱》与《摘黄花》,像两株扎根泥土的音乐金针花。当“三伢子,满妹几”的方言民谣遇见“Let’s go go go”的电子节拍,上世纪80年代“一季黄花半年粮”的生存记忆,便与新时代“黄花地里走一走”的产业宣言撞了个满怀。钟石山笔下“昨日花黄黄,今日鬓上霜”的生命叠印,被黄富强的竹笛旋律,赵宏波的“千古绝唱”演绎得淋漓尽致,在邵东流光岭的万亩花海里,谱写出“艺术扎根土地,产业反哺乡音”的共赢和弦。
二、《摘黄花》:缝补记忆的乡土针线包
细节里的乡愁密码:“时正晌,汗流淌”的正午劳作,“爷爷带我摘黄花”的掌心温度,词作者以工笔白描还原全家总动员的集体记忆。当“摘噶黄花买冰棒”的方言吆喝撞上竹笛婉转,海外邵东游子在抖音评论区留言:“听到‘满妹几’,突然想起晒得通红的手背。”这种泥土味的叙事,让占全国出口1/4的产业荣光,化作可触摸的童年温度。
从舞台到田间的价值裂变:2024年湖南少儿才艺大赛上,孩子们用竹竿模拟采摘的舞蹈动作,让歌曲从录音棚跳进现实花海。龙胜村的黄花收购价应声从0.8元飙升至5.2元/斤,亩产破8000元——当上海萱草文化节的聚光灯打在舞台那一刻,田间的花农开始数着文化溢价带来的钞票。
三、《邵东黄花顶呱呱》:给传统产业装上新锐舞鞋
老黄花的年轻化转码:“安神益智又补脑”“丰胸催乳更魔法”的白话歌词,被“五朵金花”组合唱成抖音热梗。首届黄花文化周上,00后游客举着“黄花不开挂,人生没浪花”的应援牌打卡,使“忠孝传家”的老故事在电子贝斯里焕发潮酷感。3000名游客涌入现场,把“一两黄花二两酒”,情绪与热度随旋律同步上扬。
破局之战的文化兵法:面对大同26万亩的规模碾压,邵东用“五瓣七蕊”的品质诗学对抗数字战争。《摘黄花》登上中国黄花节时,邵东精深加工车间正将黄花制成安神茶——当北方还在拼产量,南方已把“诗歌之城”的文化IP,熬成了每斤溢价3元的产业浓汤。
四、双引擎轰鸣:当艺术成为土地的心跳
这种“体制内诗人+民间音乐人”的创作化学反应,正在重构乡村振兴的能量公式:省人大代表携歌出海时,合作社“四统一”模式让小农户抱紧市场大腿;文旅规划纳入旋律传播时,返乡青年把直播间搬进黄花田。2025年创作者还被授予“黄花大使”荣誉称号——这是对“艺术为时为事”最鲜活的注脚。
邵东的田埂上,两朵音乐之花正在证明:当“摘黄花”的号子能换算成电商订单,当“顶呱呱”的节奏能唤醒时代的脚步鼓点,乡土中国和“爱我邵东,拼在产业”便不再是怀旧标本,也不是形式与口号,已成为可触摸的、跳动着文化脉搏的生命体。就像金针花年年从根系抽出新芽,真正的振兴,永远生长在传统与现代的和弦之间。
附:
邵东黄花顶呱呱
钟石山/词
钟石山 黄富强/曲
彭玉琢 张超然 赵晶 张陆组合/演唱
主歌1
哎哟喂!
竖起耳朵听我夸
邵东黄花顶呱呱
安神益智又补脑
一觉天亮乐开花
防癌降脂有奇效
催乳丰胸更魔法
主歌2
哎哟嘿!
快来邵东耍一耍
流光岭上摘黄花
漫山遍野开金簪
妹妹竹篮装不下
打个卡晒一下
人生何处不开挂
副歌
一两黄花二两酒叫声哥哥你莫走
三餐邵东四月花太平公主变奶妈
Let's go go go go
一两黄花二两酒叫声妹妹你莫走
Let's go go go go
一两黄花二两酒哥哥妹妹手牵手
Let's go go go go
黄花地里走一走
Let's go go go go
(注:四月花为邵东特有优质黄花品种)
摘黄花
钟石山/词
黄富强/曲
赵宏波/演唱
江南六月风光好呀,
白云挂在蓝天上。
时正晌,汗流淌,
男女老少采花忙。
小孩挎竹篮,
大人提箩筐;
家家户户喜丰收,
一季黄花半年粮。
爷爷带我摘黄花,
摘噶黄花买冰棒。
奶奶带我摘黄花,
半夜替我补衣裳。
爸爸带我摘黄花,
不敢偷懒怕巴掌。
哥哥带我摘黄花,
跑到河里去冲凉。
姐姐带我摘黄花,
村里大哥来帮忙。
我摘支黄花给妈妈,
妈妈插在发髻上。
故乡黄花今又开,
漫山遍野翻金浪。
回头望,乡愁长。
昨日花黄黄,
今日鬓上霜。
一审:金娜二审:羊丽平三审:申有能
来源:邵东市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