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融合的本质,是让文化资源学会“自我造血”。为激活文旅经济动能,武冈积极探索出了自己的解题思路与创新实践。
近年来,武冈强化全局意识、精品意识和合作意识,全面梳理文旅资源禀赋,突出“旅游景区—旅游城镇—旅游通景公路”三大环节,推出古城、云山国家森林公园、中山堂、国防教育基地等4条精品旅游线路,设计开发生态游、自驾游、亲子游等,带火了天下第一楹联村双牌浪石、越野避暑胜地稠树塘小南山、邓元泰赤塘生态茶场等乡村旅游,走出了全域皆景、全域可游、全域精彩的新路子。
打造好“点”、串联好“线”、统筹好“面”,这一切实践,都围绕着空间脉络清晰展开。从古城探幽,到云山揽胜,从红色寻踪,到乡村拾趣,武冈的旅游版图正从“点状发光”走向“全域生辉”。
共品文化之韵,“历史文脉”赋能时代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邵阳拥有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如何将这些文化资源转化为旅游发展的动力,是此次旅发大会探讨的重要议题。
夜幕下的武冈宣风楼,成为天然的历史舞台。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本次旅发大会开幕式以“诗客游城・古今共情・福泽同享”为叙事主线,邀请“王昌龄”担任“时空引路人”,通过《古城迎福》《明月何曾是两乡》《福地武冈》等节目,铺展出武冈千年文脉与时代风华交织的诗画长卷。
无人机阵列组成的“六九福地”金色印章缓缓落下,与地面上舞动的明代迎宾礼形成震撼的时空对话;武冈丝弦《雅韵颂国泰》在传统曲艺中融入现代编曲,琵琶与电子音效的碰撞引得观众阵阵喝彩;时空诗酒情景剧里,王昌龄与陶渊明、韩愈等文豪“对饮论道”,将武冈卤菜、丝弦等元素巧妙融入诗词对话,“若知千年后有此等美味,你那《芙蓉楼》怕是要改名《卤香楼》咯”的诙谐台词,让现场掌声不断。
“这种‘文化+科技’的呈现方式,让千年历史活了起来。”来自长沙的游客李女士感叹,“尤其是无人机组成的武冈长卷,仿佛真的看到了古城两千多年的沧桑变迁。”
共享发展之机,“文旅经济”再启新程
在文旅产业深度融合与全域旅游蓬勃发展的当下,城市文旅品牌的塑造不仅关乎文化传承,更是区域经济转型的关键引擎。
30日上午的文旅推介会上,武冈市相关领导对当地丰富的文旅资源进行了全面推介,诚挚邀请各地游客前来观光旅游,邀请各界人士投资兴业,共同参与武冈文旅产业的发展。
一方面,政府以“政策激励”为抓手,优化营商环境、提供全链条保障服务,让流量数据转化为发展实效。
数据显示,2024年,邵阳全市接待国内游客5664万人次,同比增长17.24%;实现旅游总收入594亿元,同比增长14.42%。2025年一季度延续良好势头,全市接待国内游客1600.6万人次,增长12.27%;游客总花费166亿元,增长11.67%,彰显出当地文旅产业的强大吸引力和发展活力。
为实现从“过境地”到“目的地”的转变,武冈创新推出“引客入武”激励政策:旅行社组织3000人以上团队游览收费景点,即可获每人3元奖补;市外一次性订房15间以上,每间补贴30元/晚。目前北京汇旅、广西沐云等十余家头部旅企已建立长期合作。
同时,以“文化IP”为锚点激活资源,实现“旅游+”和“+旅游”的产业升级。武冈聚力打造“旅拍之城”,推出大明华服秀、非遗街区体验;建成全国首个卤菜非遗博物馆,形成“文旅+美食+运动”全产业链。
本届大会的溢出效应也正在加速显现:西直街历史文化街区的夜游不夜城、非遗民俗体验等活动,让千年古城日均接待游客超10万人次;云山国家森林公园通过“全民健身跑・登顶云山”等活动,品牌热度显著提升。
另一方面,企业“以投促兴”,在政府的引导与支持下,充分发挥市场主体作用,在文旅项目开发、运营管理等方面大展身手。
文旅推介会上,签约项目涵盖景区开发、农旅融合、文旅运营等多领域,分三轮进行。武冈市成为焦点,签约云山国家森林公园运营、青少年实践基地、旅游产品推广及“云上小南山”文旅项目4个;县域特色项目同步落地,包括隆回云尚花瑶生态度假村、新宁高尔夫球生产基地、洞口茶铺茶场五星民宿等;企业合作深化,湖南芒果文旅、汇旅国际、深圳前海中镇等15家企业参与投资,推动资源与市场对接。
千年古城不老,六九福地常新。文旅产业的繁荣不仅需要资源禀赋,更依赖于市场化运作与多方协同的生态构建。邵阳市长程蓓指出,邵阳将持续答好“科技赋能文化、文化塑魂旅游”两道融合命题,推动文旅产业从观光向体验跃升。
文旅经济的核心在于“人气”,而人气的根本在于“人心”。所谓福地,就是让每个时代都能找到自己的坐标,武冈的千年答案,不在历史的繁荣里,而在政企协同、百姓共情、资本共振下,共同书写的下一页。
来源:武冈市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