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经贸投资往来,中方将鼓励更多中国企业赴老挝投资,欢迎老方更多优质产品进入中国市场。”
——2022年11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同老挝人民革命党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通伦举行会谈时强调
华声在线全媒体记者 黄欣然 邓晶琎 唐亚新
去老挝之前,“十万湘商闯老挝”的故事早已如雷贯耳。
到了老挝之后,这个传说似乎有了更精准的画像。
满街的中文招牌,店铺里堆满货架的玩具、塑料桶、五金……还有当地人打包的一碗碗邵东米粉,不禁让人恍惚:这怕不是到了湖南邵东吧?
倘若在哪个五金店里与老板攀谈几句,耳边或许会听到一声“炸响”:“古扎(这个)是邵东货!”
8月10日,老挝首都万象市,“邵东街”上由邵商开设的商铺里五金、小百货等商品琳琅满目。
记者沿北行走,一家家五金批发店、百货店、眼镜行……招牌上的中文比老挝文还醒目;问最近生意如何,老板一开口,全是邵东口音;衣服、箱包、插座……都是邵东货。
“邵东街”“三江城”,这两条街离万象市中心仅两三公里,是商贸繁华地段。闯老挝的邵东人正是从这里起步,像毛细血管一样,从北部的边境口岸,延伸到南部的波罗芬高原。
在万象科晨物流园,记者见到了邵东灵官殿镇人罗小群——最早来老挝闯荡的邵商之一。
1999年,罗小群和妻子两人刚到老挝,没有本钱开店,只能挑着箩筐到乡下挨家挨户卖东西,几乎跑遍老挝北部所有地方。
“不会老挝话就打手势、按计算器,走到哪卖到哪,饿了就去老挝人家里讨点糯米饭,累了就睡在屋檐下。”
白天当老板,晚上睡地板。这种走村串户“打游击”式的经营模式,让早期闯老挝的邵商对当地各个村寨的位置、人口以及老挝人的消费水平、消费观念都了如指掌,个个成了“老挝通”。
靠着挑货摆摊,罗小群积累了“第一桶金”,开始涉足水产养殖,规模越做越大。2015年,他创立老挝群兴进出口贸易有限公司,如今搭上中老铁路的“经贸快车”,把更多的湖南货销往东南亚。
8月7日,老挝占巴塞省巴色市,中宏五金机电负责人李佳齐在调试机器。
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一批又一批“淘金者”从邵东涌向老挝,带来的各类“湖南制造”“中国制造”商品,融入了老挝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
“我们都是被逼出来、带出来、闯出来的”
老挝,东南亚唯一的内陆国,狭长的山脉制约了它向大海发展。天地广阔,邵商为何要来老挝?
“听说那边做生意赚钱”,这是记者听到最多的回答。
邵东人是天生的生意人,像打火机、皮具、假发这些不起眼的小玩意,他们做得风生水起。
邵东人的商业触角如何向老挝延伸?
“云南是邵东人进入老挝的中转站。”正在万象进行田野调查的浙江大学社会学在读博士姚馨告诉记者。
姚馨是邵阳人,长期关注在老挝的湘商及其跨国流动现象。她调研了解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为支援云南建设,一批湖南人被分配到毗邻老挝的西双版纳农场,逐渐在中老边境形成了湖南社区。
上世纪80年代,老挝推行“革新开放”,需大量进口生活用品。敏锐的邵商闻风而动,敢为人先,试水小商品经济。他们先在云南边境口岸落脚,而后辗转进入老挝,开启了延续至今的大规模商贸往来。
一根扁担挑货,一片地摊卖货,小生意也成为“香饽饽”。
8月5日,老挝琅勃拉邦市,申文亮(右)向老挝客户介绍来自中国的品牌货车。
“大家都是亲帮亲、邻助邻,你带我、我扶你,一大家子闯老挝。”刘标兵说,以亲缘、地缘关系为纽带抱团发展、互不拆台,是邵商发展壮大的重要原因,也是他们的立足之本。
巴色中国商会会长赵亦军的女儿赵曼在国内读完大学,跟随父亲的步伐到老挝开辟新事业;琅勃拉邦中国商会第二届常务执行副会长唐小燕的一对儿女也先后到老挝,追逐创业梦。
这群尚信重义的“宝古佬”,继承了宝庆商人600多年的行商荣光,一个带一个、一群带一群,在老挝形成了庞大的“商业部落”,其人数之多、影响之大,在老挝无出其右者。
“老挝湖南商会是老挝国内最大、最有影响力的中国境外商会组织。”中国驻老挝大使馆经济商务处参赞赵文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在老挝的湘商凭借敢为天下先的魄力和“吃得苦、耐得烦”的精神,不断开拓进取,为服务老挝经济发展和中老两国经贸合作作出了重要贡献。
“哪里有邵商,哪里就有新市场”
邵商闯荡老挝30余年,其间的故事裹挟着风雨与沉浮。
8月7日,位于老挝南部巴色市巴松县的波罗芬高原上,4000余亩广袤的榴莲园里一片翠绿。
8月10日,老挝万象市,李文科(中)向客户介绍由老挝鸿鑫实业有限公司代理的工程机械设备。
2003年,李文科成立老挝鸿鑫实业有限公司,先后拿下江铃汽车、山东重卡、三一重工在老挝的总代理,让“中国制造”享誉东南亚。如今他正与比亚迪、吉利等中国新能源汽车品牌谋求合作。
“有了更好的土壤、更高的平台、更大的空间,老挝和湖南的合作领域越来越宽。”9月12日,在怀化举行的全球湘商大会上,湖南湘商联谊总会成立,李文科等6名企业家当选第一届轮值会长。
新的召唤,激荡起新的时代回响。
“哪里有邵商,哪里就有新市场。”闯世界去,回家乡来,前赴后继的新邵商正在书写新未来。
8月5日,俯瞰老挝琅勃拉邦。这座山清水秀的古城沿湄公河延伸,依山傍水,风光秀美。
【记者手记】
进击的邵商 交融的情谊
黄欣然
全球400万湘商,为什么邵商能从中突出重围,成为一支有影响力的商业劲旅?
采访中,透过一个个鲜活的个体,我们看到的是一部湘商“出海”波澜壮阔的奋斗史:
有人瞄准商机,在市场浪潮中乘风破浪,不断开拓新的商业版图;有人以信立身,用诚信和品质赢得客户的信赖与尊重;有人历经数起数落,仍然笑看人生,书写不屈不挠的创业故事……
邵商闯老挝,是改革开放后湖南万商“出海”的缩影。他们凭借智慧和勇气,不仅在异国他乡站稳了脚跟,更为中老两国的经贸交流搭建了桥梁,迸发出湖南民营经济数十年发展的强大活力,成为湖南乃至中国对外经济合作的一张亮丽名片。
老挝之所以能成为邵商“出海”的大本营,除了历史和时代的牵引,更为重要的是,中老两国山同脉、水同源,自古以来亲仁善邻。
邵商在老挝的壮大,见证了老挝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也烙印着湘老两地深厚、诚挚的情谊。
2008年,老挝中国商会湖南分会在万象市挂牌成立,这是湖南在境外成立的第一个商会。2017年12月23日,老挝驻长沙总领事馆开馆,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外国政府在湖南设立的第一家领事机构。
这些里程碑事件标志着湘老两地经贸往来、人文交流跃上新台阶,更加深了中老两国的友谊与合作。
【相关链接】
中老双边贸易额创新高
2023年,中国与老挝的贸易额达到了71.0亿美元,同比增长26.7%,创下历史新高。
2024年1至6月,中老双边贸易额41.5亿美元,同比增长31.6%。其中,中国对老出口额19亿美元,同比增长37.9%;自老进口额22.5亿美元,同比增长26.7%。
本版照片均为华声在线全媒体记者 郭立亮 傅聪 摄
(一审:夏博 二审:邓望军 三审:鲁红)来源:华声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