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新邵经开区7.9平方公里的投资兴业热土上,欣欣向荣的建设场景让人振奋。区域内“四园”,即湘商产业园、塘口工业园、雀塘产业园、农业科技产业园正蓄势待发,一区四园格局初步形成。随着园区道路、给排水、电力电信等基础设施逐步覆盖,湖南广信、科瑞生物等骨干企业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
2016年,该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8.5亿元,增速达26%。39万平方米标准厂房拔地而起,其中30.5万平方米实现竣工。迅猛的发展趋势,预示着新邵经开区人“建设全省一流园区”的愿景正在实现,将“一区四园” 打造成县域经济强大引擎的蓝图正徐徐展开。
园区企业舒枝展叶
作为2009年入驻的首批企业,科瑞生物这家以生产药品原料为主的高新技术企业,在发展之初也面临资金短缺的窘境。“我们刚起步时资金不足,开发区只让我们分期付了一半的土地款,这可帮了大忙。”科瑞生物董事长甘红星一直把科技创新作为企业的生命线来抓。他的团队中高学历研发人员就有35人。近年来,科瑞生物更是取得17项国家发明专利授权。该公司开发的二烯甾酮处于国际领先水平,产品远销欧美。去年该公司融资两千多万元,为企业发展加足了“燃料”,今年这家企业的产值将增长到1.5个亿。
鸿宇发制品是去年年底才正式投产的新进企业。走进鸿宇发制品2万多平方米的厂房内,200多名工人正在熟练地加工着发制品。该公司负责人李三龙说:“产能今年可以生产一百多万条,出口到欧美市场,产值大约1.8个亿。” 等员工宿舍建好后,他还将为当地提供两百多个工作岗位。“我们公司能这么快顺利投产,经开区协调解决了很多矛盾,阻工现象从来没有出现过。” 李三龙说,在这样的园区办企业,他信心满满。
春意盎然的园中园
如果说新邵经开区是一个生机勃勃的花园,那么科瑞生物和鸿宇发制品还只是园中的两枝牡丹。而春意盎然的湘中汇商硅谷产业园,才是新邵经开区“满园春色关不住”最真实写照。这个日新月异的园中园,采用先进的工业地产模式,自2015年9月开工建设以来,已建成标准化厂房13万平方米,48家企业签订入驻意向协议。
该园区秉承“先招商再建设”的运营理念,依据企业对厂房规格、布局等不同需求,为企业量身定制心仪厂房。“比如我们从长沙引进的湖南素英湘菜食品有限公司,他们要求厂房墙面和窗户不要装修,因为他们食品行业有严格要求,必须自己做。” 湘中汇商硅谷产业园负责人易资灿说,他们把节约的成本又返还给了企业,得到了企业的认可和好评。而除了厂房可“私人定制”这样贴心的服务,该产业园还在去年与阿里巴巴“橙品牌”服务联盟正式签订入驻合作协议,通过“阿里巴巴”强大的品牌效应,对园区招商引资起到强力的聚集作用。
解决发展中的问题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新邵经开区发展的春天来之不易,企业家们和园区干部们纷纷建言献策,助力园区体制机制改革。
在园区服务方面,科瑞生物董事长甘红星建议向其他发达园区学习,在企业入园或扩建审批手续方面早日实现 “一站式办公”。 湘中汇商硅谷产业园负责人易资灿建议在各高速出口和交通要道为园区设置路线指示牌,并在七秀路入口搭建湘商产业园门楼。“不要小看这些细节,这会大大增加前来考察的外地企业对新邵的印象分,沿海好的园区也是这样做的。” 易资灿结合自己外出考察的经验,有感而发。
企业融资贷款一直是困扰多数企业的老大难问题,中亿生活用品公司总经理邓明亮谏言,应加大“助保贷”(政府提供60%担保,企业提供40%抵押物)等优惠政策幅度,让更多抵押资产不够的企业能办贷款。易资灿提议,尽快完善湘中汇商硅谷产业园外地企业的信用评估体系,落实购买厂房可按揭贷款的相关政策。
园区招商宣传是重点,新邵经开区招商部负责人感言,他们疲于奔命前往各地开展推介会,成本很高,建议市里开办专门的招商网站,一方面以市政府名义办的官网公信度更高,更能让外地投资方认可,还能一次性把各个县市区园区的特色呈现出来,让意向企业有了多项选择。“通过互联网还可以实现招商资源共享,比如企业与某县接洽,但最终没有谈成,那么其他县可以跟进接洽。”
让人振奋的是,这些问题将随着新邵经开区体制机制改革的深入实施,逐步得到解决。自去年10月份新邵县新一届县委县政府领导班子换届以来,该县将新邵经开区的体制机制改革摆上了重要议程,通过组织外出学习考察、密集调研开发区工作、召开座谈会等措施,稳步推进经济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工作。目前,新邵经开区正在与县直有关部门对接设立分支机构,3月中旬相关工作人员将全部到位。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改革措施,犹如一场及时的春雨,将使新邵经开区迎来发展的“井喷期”。
来源:新邵县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