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现在比城里还舒服,城里人能享受到的服务,我们都有。”9月15日,龙溪镇同心村64岁的村民银爱华告诉记者,随着农村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他随子女在城里居住了几年后,还是选择回到村里生活。
近年来,武冈市在推动县域经济发展中,始终把民生问题放在关键位置,坚持以“全域统筹、城乡一体、协调发展”为原则,瞄准老百姓最关心、急需补足的城乡规划、建设、医疗、养老、治理、人才、教育等方面发力,蹄疾步稳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走出一条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城乡融合之路。
【城乡客运一体化 为乡村振兴提供交通保障】
路网纵横交织,道路平坦宽敞,出行方便快捷,城乡货畅其流……一条条新建、改建的城乡道路,在城乡客运一体化发展中迸发着强劲脉搏,勾勒出一幅幅崭新的生动场景。
“以前的老班车不仅破旧,还经常人挤人脚踩脚。现在有了城乡公交,不仅票价便宜,冬暖夏凉,班次又多,还不超载。”在城区工作的周翠兰每周都要乘车回文坪镇安心观村陪伴父母,城乡客运的“华丽转身”让她深有体会。“常回家看看”的幸福,被新能源公交“载”着送进了千家万户。
“现在交通便利了,把家里的农副产品带到市区销售,价格高出许多。”邓元泰镇华塘村村民张丽只需2元就可乘坐城乡公交进城卖菜,这给她的生活带来极大的便利。
据了解,武冈市进一步提升城市辐射能力,致力推进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覆盖,促进优质资源下沉,以城带乡,让广大农村享受到发展带来的红利。城乡客运一体化以“主城区为核心、14个乡镇为节点、299个村为终端”,构筑起三级城乡公共交通网络,2021年12月正式运营城乡公交系统。城乡客运一体化还推进交通物流融合发展,促进农产品“上行”和工业品“下行”,打通城乡物流双向快捷通道,为乡村振兴提供交通保障。
【医疗服务一体化 让百姓健康有“医”靠】
“我们家到这里十分钟,如果去市里看病可能要四十分钟。在这里看病很方便,各方面服务都好,而且报销比例更高。”在湾头桥镇中心卫生院,患者刘昌桂告诉记者。
近年来,武冈市全面深化市乡村三级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改革,不断加强基层卫生服务网络建设,全市新建299个标准化村卫生室,完成14个乡镇卫生院提质改造。299名市级医院专家、299名乡镇卫生院骨干定期坐诊村卫生室,培训1191名基层医生,组建170个“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签约服务覆盖全市304个村(社区)。服务对象全部纳入“人人家医”医院管理系统,采取“多对一”服务方式为签约对象提供“线上线下”服务,构建起市、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每个团队有管理片长、全科医生、公卫人员、护士、村医,如有特殊需要,可随时就近机动增派专科医生。”市卫健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签约医生会定期上门查访,服务对象还可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团队医生签约咨询,如不能解决问题,医生会帮助转诊到上级医院,基本实现小病不出村、常见病多发病不出乡。
目前,武冈市常住人口“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率达69.61%,其中脱贫人口(含监测户)签约率100%,65岁及以上居民、6岁以下儿童和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及精神障碍患者等重点人群签约率均在95%以上。
【基层治理一体化 激发乡村振兴新动能】
“南门口有多起占道经营行为,请交警、城管处理。”这是市民在都梁网格APP上的民情留言,武冈市综治中心经天网系统确认后,立即通知相关部门处理,经劝导、教育,问题快速整改到位。
近年来,武冈市大力推进城乡基层治理一体化,创新多网合一网格管理,全面整合河、林、路、田长机制及安全生产、疫情防控、平安建设、生态环保等基层网格,做到一张网格托底、一个平台调度、一套体系保障,实现基层治理一体化、信息资源共享化、综合效能最大化,大幅提升全市社会治理水平和群众满意度。
武冈市将全境划分为1个总网格、18个大网格、350个中网格、1613个小网格、4669个微网格,构成了“五级网格全覆盖、微网服务大民生”的基层治理模式。同时整合市域社会治理现代系统搭建“1+N”数据大平台,并按照“一户一人”模式建立微网格微信群,推动形成“人防+技防”网格体系。
“各级网格员通过移动设备App即可实时开展网格化工作,确保情况动态掌握、风险提前研判、诉求及时回应、问题快速处理、服务精准有效。”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杨孟秋说。
武冈市还充分实行村民自治,探索共商共建共享共治有效途径和长效机制。引导各村结合实际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广泛发动退休职工、红小帽志愿者、热心人士担任微网格员。研究制定网格积分管理制度和奖励办法,对参与问题上报、矛盾调解、义务投工等行为奖励积分,定期开展“优秀网格”“先锋网格长”“最美网格员”等评选活动,充分调动群众参与积极性,全面掀起“人人关注、人人支持、人人参与”的幸福美丽村庄创建热潮。
来源:武冈市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