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60年代初,浙江诸暨枫桥镇创造了“发动和依靠群众,坚持矛盾不上交,就地解决”的“枫桥经验”,并成为中国政法综治战线的一面旗帜。其核心经验就是走群众路线,就地化解社会矛盾。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领导人多次对坚持和发展“枫桥经验”作出重要指示,为“枫桥经验”的与时俱进注入动力。
近年来,湖南邵阳市结合实际,通过开展警务机制改革,成功破解了城乡治理中警力不足、防控基础薄弱、城市精准打防等瓶颈性难题,让沉淀了半个多世纪的“枫桥经验”又得以生动实践。
敢“吃螃蟹”首创“一村一辅警”
邵阳是湖南人口第一大市,有830万人口,其中农村人口、山区面积占七成,社会治安状况复杂,农村派出所警力不足,防控基础薄弱。
问题,倒逼改革。2016年起,该市3年内由市、县两级财政投入11亿元,率先在全国推行“一村一辅警”农村警务战略:在依靠群众的基础上,通过建立辅警力量,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打通农村警务“最后一公里”,就地解决群众切身利益的矛盾和问题。
简单来说,就是在每个建制村安排一名辅警,向村民提供便民服务、管控农村社会治安风险。
根据邵阳对这一战略的安排,要求辅警至少扮演好治安防范组织员、矛盾纠纷调解员、情报信息采集员、法制政策宣传员、便民利民服务员、警务下沉联络员、交通安全协管员、乡村义务消防员八个角色,把农村社会治理端口前移,把村里的问题在村里解决。
目前,邵阳市现有驻村辅警3299名,将邵阳市165个农村派出所的平均警力从6.8名提升到19.9名,增加了2.95倍;“一村一辅警”共调处各类纠纷62826起。
邵阳市副市长、市公安局局长谭学军表示,2018年以来,邵阳市农村地区命案发案数同比下降33.8%,刑事案件发案数同比下降21.3%。“长期困扰基层警力不足的问题得到有效缓解,提高了农村地区见警率和出警速度。”
自从辅警来到村里,农村创业者周武旺种植的高端水果就没有失盗的现象。“基层老百姓在社会安全上的获得感,往往折射出社会治理的水平高低。”周武旺说。
改革激活“鲶鱼效应”湖南全面推行“一村一辅警”
驻村辅警确保了农村治安的稳定,如何管理好驻村辅警队伍,塑造辅警荣光?邵阳市公安局推出“一村一辅警”层级化管理办法:结合辅警工作年限、业绩和现实表现、考核奖惩等情况为辅警确定层级,分为实习辅警、三级辅警、二级辅警、一级辅警,设置相应的层级津贴,并配发相应辅警衔、聘书、工作证。
目前,邵阳市“一村一辅警”战略已在全国产生重大反响,湖南多个市州也正在试水推行。在2019年2月底前,湖南2.3万多个建制村每村至少将配备1名专职驻村警务辅助人员,设置1个驻村警务室。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犯罪学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王明生认为,邵阳市“一村一辅警”战略真正实现了“警务工作前移、缓解警力不足、信息触角延伸、服务距离贴近、群众工作深入”的良好效果,具有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成功经验值得全国学习和效仿。
来源:邵阳市政府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