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的傍晚,行走在邵阳市北塔区资江北岸防洪大堤,资江水面碧波荡漾,沿河两岸绿意盎然,一派如诗如画的美景。正在河畔新建好的汛期船舶停泊点忙碌的船主老谢说:“船舶集中停靠,既规范有序,又环保安全,我们支持。”这是邵阳市开展雷霆攻势,铁腕整治“僵尸船”,取得成效的一个见证。
邵阳市“僵尸船”数量多达894艘,占全省总数近三分之一,整治难度之大可想而知,但该市仅用不到4个月的时间,率先在全省各市州完成整治任务,其整治工作不仅得到湖南省政府督查组的高度肯定,而且在全省水运安全工作会议上作了典型发言。
主动作为,抢先发力大整治
邵阳水系发达,有资江等18条通航河流,有白云等多个通航水库。因种种原由,一些废旧船只“趴窝”在河流、水库,成为危害水上交通安全的“不定时炸弹”。
2017年6月下旬,邵阳遭受历史罕见的洪涝灾害。尽管市委、市政府奋力组织抗洪抢险,但仍然发生了5起废弃船舶走锚事件,给该市水上交通安全敲响了警钟。整治“僵尸船”,民心所盼,汛期过后,邵阳市委、市政府先行一步,主动作为,火速开展废弃船舶与港口码头两大专项整治活动,邵阳市共拆解处置废弃船舶116艘,邵阳市辖三区及新邵县共摸排处置挖砂船9艘,卸驳船5艘,运输船60艘,其他船舶3艘,确保了河道畅通和安全。
当年11月24日,湖南省委副书记、省长、省总河长许达哲下发了省总河长2号令,决定在全省开展“僵尸船”专项清理整治行动,邵阳市委、市政府切实提高政治站位,迅速行动,抓好落实,建立“政府主导、交通牵头、部门配合”的工作机制,全线出击。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龚文密带队巡河,邵阳市委副书记、市长刘事青多次调度;市、县两级政府均成立“僵尸船”专项整治领导小组,出台专项整治工作方案,明确所有水域2018年3月31日前必须全面完成整治任务。
合力攻,铁腕行动见成效
为切实打好这一场整治“攻坚战”,该市严格做到“四个一律”,即长期停泊不用、无人管理的船舶一律予以处置拆解;不符合环保要求和闲置废弃的涉砂船一律取缔拆解;污染水域环境的餐饮船一律取缔;所有合法船舶一律落实“五个管理措施”。“五个管理措施”即:一个安全的锚泊区;一个固定的系缆桩;一套合格的钢丝缆绳;一个安全作业责任卡;一个防汛预案。明确由各县(市、区)财政安排专项整治资金,邵阳市共投入2000余万元。按照“一船一调查、一船一照片、一船一资料、一船一处理”的工作要求,深入摸排清理,邵阳市清理“僵尸船”894艘。采取部门联动、联合执法、适当补偿的整治方式,开展全面整治。
在六都寨水库隆回县七江镇排溪村段,有一艘由四艘采砂船改装成的“巨无霸”“僵尸船”。其船体有三分之一陷在淤泥中,离公路有2公里远,拆解机械无法运入,拆解废铁难以运出,拆解单子没人愿接,船主矛盾错综复杂。后经当地党委政府等多方做船主工作、“软磨硬泡”找拆解老板,拆解开始后又坚守现场想点子、督进度、抓安全、最后经50余名工作人员连续奋战13天,才啃下这块“硬骨头”,仅装走的废铁就达200多吨。
专项整治中,各县市区各显神通,隆回首创挂图作战模式,邵阳市整治办在邵阳市推广。通过挂图作战、倒排时间,整治工作稳步推进。邵阳市副市长、市“僵尸船”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彭华松说,“尽管‘压力山大’,但我们步步为营,终于赢得了最后的胜利。”邵阳还由市政府督查室牵头,组织4个专项督查组深入一线,进行督查。共督查乡镇29个,巡查河道70余公里,检查船只162艘。对工作滞后的县分管领导进行问责约谈,有效推进了整治工作全面提速。
通过多管齐下,上下同心协力,邵阳市“僵尸船”整治行动成效喜人,到3月31日,“僵尸船”处置率达100%,未发生一起安全事故。
标本兼治,理顺机制常态化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在全面完成“僵尸船”专项整治任务的同时,邵阳市着力构建长效管理机制,确保“僵尸船”彻底销声匿迹,严防卷土重来。在河长制改革前,交通海事部门管理水上运输船舶,水利部门管理河道采砂和挖砂船,环保部门管理餐饮船和船舶防污,农业渔政管理渔船等,呈现九龙治水而一水难治乱象。河长制改革后,邵阳市理顺管理体制,明确由河长负责,政府主导,部门牵头,相关配合,开展专项行动,严格按照“五个管理措施”规范各类船舶的管理。同时,坚持开展常态化巡河。
邵阳市河长办常务副主任伍先明介绍,目前,邵阳市各涉水乡镇(街道办)辖区内的船舶台账基本建立,所有保留下来的船舶正在落实“五个管理措施”。各县市区政府组织交通、水利、环保、农业等部门的联合巡河工作逐渐常态化,政府主导统筹、部门按职履责、乡镇日常监管的长效管理体制初步建立,有效确保了该市防汛、航道和生态安全。
同时,按照省总河长2号令关于建设汛期船舶停泊区的工作要求,邵阳市全力完善基础设施,将汛期船舶停泊区建设与“僵尸船”专项整治工作同步推进。目前,邵阳市共建成汛期船舶停泊区94个,确保了辖区汛期水上交通安全,也赢得了群众的赞誉。
来源:邵阳市政府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