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袁枫 通讯员 张胤)近年来,邵阳市按照“四跟四走”产业扶贫新模式,引导广大贫困户以土地、劳务、资金等生产要素参股入社,解决了他们生产没有项目、管理缺乏经验、销售没有门路的难题,形成了“乡乡建基地、村村有合作社、户户搞产业、人人当股东”的多种形式产业扶贫格局。
顶层设计谋划产业
2015年,邵阳市委市政府在制定出台《邵阳市十三五发展规划》时就高屋建瓴提出“3年攻坚克难,2年巩固扫尾”的脱贫攻坚路线图,同时从政策体系布局入手,对应省“1+10+17”脱贫攻坚政策支撑体系,全盘谋划邵阳市脱贫攻坚和部门配套政策,制定构建了邵阳市脱贫攻坚产业扶贫政策支撑体系。市县相继成立了以分管农业的市县领导为组长、各农口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推进产业扶贫领导小组,具体负责产业扶贫的指导、协调、督促、考核工作。
产业扶贫思路明晰。通过引导西部县市的贫困户发展水果、茶叶、南竹、中药材、高山蔬菜等产业和乡村生态旅游,以特色产业带动脱贫致富;组织东北部县区贫困户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及农业龙头企业,建设城市高档瓜果蔬菜基地、绿色食品加工生产基地,打造城市“后花园”助力脱贫致富;鼓励西南部县区贫困户发展烟叶、油茶、柑橘、脐橙等支柱产业,形成规模效应,促进脱贫致富。
目前,邵阳市形成了在8个重点县和大祥区、北塔区大力发展特色水果、干果、茶叶、烤烟、油茶、南竹、中药材、高山蔬菜、肉奶牛、猪、羊等优势重点扶贫产业布局,一县一品,独具特色。隆回的金银花、洞口的油茶、新邵的常春藤等成为全省20个贫困县特色产业扶贫创新试点产业项目,洞口、绥宁、城步、武冈、新宁等县市的生猪、南竹、中药材、延季蔬菜、脐橙、油茶、铜鹅、玫瑰花、猕猴桃、青钱柳等特色产品逐步走向全国乃至全球。
资金助力撬动产业
“扶贫资金只是一个酵母,只有通过资金的撬动,带动更多的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才是产业扶贫的关键意义所在。”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龚文密如是说。
截至2017年底,五年内邵阳市累计整合投入各类扶贫资金84.08亿元,建立健全“多个渠道引水,一个池子蓄水,一个龙头放水”的资金投入模式,一批特色产业得到重点扶植,直接或间接带动20余万贫困群众脱贫致富。
为发展猕猴桃产业,2017年,新邵县以委托帮扶的方式,县财政累计拨付资金1591万元,引导玉辉农林开发公司在潭府、太芝庙等乡镇发展种植猕猴桃。得到县财政资金的支持后,玉辉农林开发公司先后投资4000多万元,流转土地3000余亩,在潭府、太芝庙等乡镇种植黄心猕猴桃“金艳”、红心猕猴桃“东红”等品种。2017年,已有1500多亩猕猴桃挂果,产量400多吨,年收入突破1000万元,带动1498户6315名贫困群众脱贫致富。
通过政府推动、龙头带动、社会联动,目前邵阳市已建成特色农业生产基地1190万亩,发展重点扶贫产业项目22个,参与产业扶贫的市级以上龙头企业达275家。
项目牵动壮大产业
引进脱贫致富项目,培育龙头企业,通过大项目和大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实现“兴一产业致富千万家”,效果十分明显。
隆回军杰食品科技有限公司,累计完成投资2亿余元,开发隆回特色“三辣”系列产品深加工项目。目前,该公司已成功申报湖南省重点产业扶贫项目,承担3000余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增收脱贫的重任。据统计,2016年该公司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1092户2734人参与辣椒种植,实现户均增收7303元,产业帮扶贫困村贸易金额797万元;2017年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1480户3700人参与辣椒种植,户均增收近8000元。
武冈市青钱柳产业扶贫项目以“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综合利用直接帮扶、入股分红、劳务用工等帮扶机制,累计带动1.1万名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目前该项目已完成投资1.2亿元,在龙溪等6乡镇的86个村建有青钱柳种植基地20个,建成青钱柳茶业加工厂3个,年生产加工能力50吨。2016年,加工青钱柳茶20吨,实现销售收入1800万元。公司远景规划,至2020年推广青钱柳种植面积20万亩,生产青钱柳茶2万吨,带动就业30万人以上。
来源:邵阳市政府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