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路上,老师和家长应该成为最好的搭档。只有家校和谐了,教育才能更顺利,学生才能真正受益。今年,城步立足于“办有温度的教育”,全面实施“千名教师进万户大家访活动”,走出了一条山区教育“家校共建”的路子。
用真心搭建家校沟通的桥梁
“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是少年儿童教育体系的有机组成,走进家庭开展家访是沟通三者的桥梁纽带,教师、家长和社会携手育人是教育成功的关键,我们要在全县范围内广泛、持久地开展大家访活动,拉近家长、学生、教师心与心的距离,营造家校共育良好氛围,形成家校协同育人的最大合力。”今年3月,新上任的县教育局局长杨进德的一番肺腑之言,拉开了城步大家访的序幕。县教育局下发了《关于建立家访工作长效机制的意见》,并于5月12日举行了家访活动启动仪式。
校长是家访工作第一责任人,“走进家庭、携手育人”是家访工作的主题。各校精心策划,制定方案,成立机构,建立班主任、科任教师考评机制,校委会成员下到各个年级组带头家访,班主任普访,科任教师联访。为确保家访工作落地有效,各校灵活运用登门访问、电话沟通、信息互递、家长到校交流、召开家长报告会、设立家长开放日、举办家长学校等形式开展家访工作。重点将党和政府的关心带进家庭、教育改革发展的成果带进家庭、素质教育理念带进家庭、学困生转化措施带进家庭、家庭教育指导意见带进家庭、心理生理健康辅导带进家庭、安全和文明礼仪教育带进家庭,做到了教育政策面对面解答、学生情况面对面沟通、育人策略面对面探讨、家长心声面对面倾听,学校与家庭关系进一步和谐,家长与子女关系进一步融洽。
县红旗小学、希望小学创新编印《家访手记》,制作班级家访美篇,做到了关爱留痕、家访留印。红旗小学还通过开展的《家庭教育情况调查问卷》《学生心理健康调查问卷》,倡导家长撰写《我的家训小故事》《写给孩子的一封信》,使家访工作入情、入心,收获了沉甸甸的成果:教师176人,组成72个家访小组,走访学生1449人,收到《家访手记》72份,学生心理健康调查问卷703份,家庭教育情况调查问卷698份,家长反馈意见1110条,《家训小故事》144篇,《写给孩子的一封信》153篇,大家访活动教师总结150篇,发表教师家访心得报道十余篇,“优秀家访手记”22本。
用脚步缩短家校联系的距离
2019年全县教育系统“千名教师入万户大家访”活动如火如荼进行着,成为了苗乡大地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放学后、晚上或节假日,苗乡的教师们怀惴着“让每一个花骨朵都能绚丽绽放”的美好情怀,走街串巷,走进千家万户。红旗小学杨乐老师,挺着七八个月大的肚子,和搭档老师一起,一家一家上门家访,从不说累。因为他们知道,在路的那头有个可爱的孩子在翘首期盼着他们的到来,因为他们知道,不管周围的灯光多暗淡,那个可爱的孩子一直开着明亮的大灯期待着他们的到来。
花桥中心学校、羊石中心学校、五团中心学校都处于大山中。周末,教师们翻山越岭,深入到学生家庭,向家长介绍孩子在校的表现,询问了解学生的家庭、学习、生活情况以及思想动态,耐心听取家长对学校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和家长共同交流探讨孩子的教育问题。老师、学生、家长面对面、心连心一起围绕孩子的学习、生活、家庭、学校教育进行推心置腹的交流,共同描绘着家校协作的美好风景。
家长们感叹:这样近距离地和老师坐在一起聊孩子学生和生活上的事,作为家长,我们有一种被尊重的感觉,倍感温馨。还有一些家长特别激动,和老师们一个劲儿地握手,久久不肯松开,苗乡的教师们用坚实有力的脚步拉近了学校、家长、学生的距离。
戴小娇老师深入了解一个留守孩子的家庭情况后,心里特别难受,她说:“我还没有真正了解我的每一个学生,我还做得很不够,我原本还可以做得更好。”曾钰瑶老师在与孩子零距离的交流中发现印象中性格油滑、有点玩世不恭、时常心神不宁、行为习惯也不好的孩子原来是一个热情、能干、上进、多才多艺的才子,在反思中深刻地认识到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多么丰富生动的个体。段秀华老师在《我的家访小故事》中写道:“大富同学的故事时时提醒我,要对孩子们再多一点爱心,再多一点耐心,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用爱去浇灌孩子内心的荒漠,孩子一定可以张开隐形的翅膀,飞得更高,飞得更远!”
用大爱谱写家校和谐新篇章
家访,不仅仅是敲开一扇家门,更是敞开一扇心门,推开一扇未来之门。城步以家访为载体,让教育充满温度,让师爱更加温情,绘就家校协同育人的最大同心圆,谱写出无数家校和谐的动人篇章。
蒋坊中学的王素姣老师初任八年级班主任,该班单亲家庭多、留守儿童多,学生学习习惯差、厌学情绪相当严重,打架斗殴、上网成瘾、骑摩托车等违纪现象时有发生。王老师通过建立完备的家校共建微信群、组织科任老师对表现突出学生深入家访,将令人头痛的班级管理成了全校纪律、卫生的模范班级:长期缺乏母爱和父爱,性情乖张,寡言少语,情绪极不稳定的班上最大的“刺头”王威终于敞开心扉,听从教诲,被推荐参加全县少儿才艺大赛,在决赛中取得了优异成绩,脱胎换骨成了一个人见人爱的好学生;父母在外打工,成绩差,违纪的主角李军被激发特长,带领本班体育健儿努力拼搏,一举夺得八年级组篮球比赛冠军,赢得了学校师生领导们的高度赞扬;上课无一刻安宁,前后左右的同学深受影响的典型“多动症”肖朋,通过家访中当面锣对面鼓指出问题,商量改进措施,学习成绩有了大幅度提高,成了班上的学习标兵。
红旗小学的肖学萍老师在一篇日记中震惊地发现一个孩子生无可恋的状态“我每天过着死一般的生活,其实我很羡慕别人,羡慕别人什么呢?羡慕别人有家长的陪伴。”震惊之余,她陪着孩子一起回临时租房,了解到了孩子父亲和哥哥在外打工,母亲虽在县城酒店当服务员,但每天都是早上六点前上班,下午两点下班,四点又上班,晚上九点才回,平时孩子难得见母亲一次面,也了解到了孩子烧水泡茶煮饭相当独立的一面。在与家长的沟通中,肖老师支招:一定要抽出一定的时间与孩子交流,实在时间紧见不上面,也要用书信或纸条的形式跟孩子交流;要去发现孩子的进步,及时肯定孩子的努力,激发孩子的信心。家校教育的密切配合拨开了孩子心头的乌云,孩子脸上的笑容多了,人开朗了,自信了,学习成绩也提高了。
教育因爱而美丽,让老师的爱永远流淌在学生的心田,成为学生成长的催化剂。家访路上的动人故事在静静地发生着,延续着……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召唤另一个灵魂。城步用“大家访”拉近教师、家长与孩子的距离,凝聚了教育最大的合力,有温度的苗乡教育温暖了孩子们的心。
来源:城步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