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以来,绥宁县聚焦增强贫困地区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为着力点,着力增加农民收入,以“百千万工程”为抓手持续推进产业、就业扶贫,助推全县“百千万户人”高质量脱贫。
一、创新扶贫产业发展机制。坚持把省里提出的“四跟四走”产业扶贫模式本土化、具体化,继续实行“三有三分四到村”(人有业、户有社、村有品;分类帮扶、分业奖补、分户施策;项目规划到村、品种确定到村、资金安排到村、管理延伸到村)的扶贫产业发展机制,围绕县域实际,计划用三年时间在全县打造100个产业扶贫示范点,培育1000名产业带头人,打造10000亩农业产业基地。截至目前,全县已落实扶贫示范点17个,组建扶贫专业合作社219家,培育产业带头人310名;新发展油菜3万亩、油茶2万亩、青钱柳5000亩,稳定杂交水稻制种9万亩,切实巩固了脱贫攻坚成效。
二、加大扶贫产业政策和资金扶持力度。出台“三边”种植政策,鼓励开发利用屋边、院落边、山边等“三边”零散土地种植茶油和青钱柳,并投入1399.9万元发展“三边”种植油茶166.7万株、青钱柳46.6万株,覆盖全县百姓,助推产业发展壮大;投入1179.5万元发展乡镇自主扶贫产业;整合8720万元入股龙头企业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拓宽了村级增收渠道。
三、实施“四位一体”就业扶贫模式。继续推行“政府+劳务公司+劳务经纪人+劳动力”四位一体模式。鼓励和引导7家企业到村建立20个扶贫车间,先后开展了青钱柳种植、绞股蓝采摘等28个产业技能培训,拓宽产业链条,就近解决了1097名贫困群众的就业问题。大力开展消费扶贫,帮扶700余户贫困户采购红薯、大米、鸡、鸭等农副产品达1020.9万元,并在第21届中国中部(湖南)农业博览会上与湖南师大签订“以购代捐”校农合作框架合作协议,预计可实现销售收入1000万元,不仅解决了农产品“卖难”问题,还有效解决贫困劳动力稳定增收问题。
来源:绥宁县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