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卿小玉(中)在荷香桥镇黄杨山村指导抗旱救灾
图为荷香桥镇黄杨山村民在搬运由宣传部出资购买的引水管道去工地
图为县文明办主任袁小林(左一)在抗旱一线与群众一起铺设水管
图为县委宣传部抗旱小分队在桃水冲水库内指导穿洞引水工作
红网隆回站8月15日讯(通讯员 阳小龙)8月15日上午11时,随着钻穿山洞的引水管一端浸入7米深的桃水冲水库,清澈卫生的库水欢快地通过新铺设的3100米管道,源源不断地流出了深山老窝,流进了山脚下的农家院落。这标志着困扰隆回县荷香桥镇黄杨山村40多天无水喝的大难题,通过县委宣传部抗旱小分队和镇村干部群众10个日夜的共同奋战已得到了解决。
赤日炎炎似火烧,黄杨山上盼水喝
8月6日上午9时,气温已达到了摄氏40度。隆回县委宣传部抗旱小分队由文明办主任袁小林领队,带着重托、带着责任、带着感情,早早赶到荷香桥镇黄杨山村了解当地村民遭受旱灾情况。
黄杨山村地处荷香桥镇中部石灰岩山区,平均海拔580米,全村17个村民小组427户1560名村民分散居住在8个山中院落里,总耕地1113亩,其中稻田612亩。该村乱石嶙峋,天坑密布,无存一条小溪流,全村生产生活用水全望老天爷"恩赐"。特别是该村5组、11组地处全村最高位置,是全镇有名的干旱死角,170名村民的饮水来源极不安全卫生,一直全靠雨季时储存房顶积水或导引山中雨水流入屋前积水池。
走进黄杨山村,感觉最大的就是整个大地像大火烧烤过一样,农作物漫山遍野一色枯黄,稻田龟裂显白,即将抽穗灌浆的禾苗早卷成了一根根稻绳,就连平日里青翠欲滴的常绿柏树都已枝枯叶落,没有了一丝生机。落日余辉中,偶尔能听见零星几个渴得不行的知了在嘶哑着嗓子鸣叫。
村内20几口小山塘早已全部开裂现底,被视为全村水源"命根子"的桃水冲水库却静卧在6里之外的大山窝里,而处于水库和农家院落之间的重重山峦,无情阻隔了库水往院落方向的顺势流淌,致使引水下山成为千余村民的一个奢望。
该水库原有库容10万立方米,因连续40多天的高温干旱无雨,使水库储存已不足2万立方了。大旱之前,有几个小组的村民自发用小水管从山中穿洞引水,但因长期干旱,导致人畜饮水供不应求,很多村民家里的水龙头里早已滴水无存了。年轻一点的村民,每天提着水桶走半个多钟头的崎岖小路赶到山岩下,拿着手电筒,弓着身子钻进幽深岩洞,一个时辰里也舀不出半桶浑浊的水来,就是费尽千辛万苦舀回家的水至少也要沉淀几个小时后,才可烧开作为人饮之用,而有时舀水的人多了,还要第二天赶早去排队等候。虽然镇政府送水车多次送水上山,但也只可暂解少数村民的燃眉之急。全村村民每天在干渴中焦虑地重复着无水可喝的生活。
高温炙烤下,整个黄杨山村在喊渴,村民们的心揪得越来越紧了。
科学策划解渴计 水管三天铺到位
县委宣传部抗旱小分队在了解到村民无水可喝的严重灾情后,便立即组织召开了全体村干部和部分群众代表会议,商讨全村解渴大计。
会上,大家左分析,右考虑,最后一致认为,全村干旱已久,院落里的井水早已全部绝源断流,而要解决全村饮水问题,唯一的希望就是下定决心,费大力气把远在6里之外高山背面的桃水冲水库穿洞引流下山入户。
为全面掌握桃水冲水库蓄水情况,8月6日上午11点,摩托车喘着粗气在3000米长的弯弯曲曲的林间小道上缓慢盘旋而上。来到该村11组院落,再急转一个大弯,下陡坡步行500米,便到了桃水冲水库堤坝上。经过现场认真考察,仔细分析论证:该水库现存水量2万立方,如从水库西侧引水山洞洞口到村中主要院落,需要购买主管道2600米。当天中午,隆回县委宣传部抗旱小分队一行,冒着酷暑,赶到供货厂家,联系订购好了该村抗旱引水所需水管。
8月7日,隆回县委宣传部抗旱小分队协同该村村干部,调用车辆将由县委宣传部出资近2.8万元购买的水管、水泵等抗旱设施材料全部装运到村,并在8日下午7时前,组织村民将管道材料全部搬运到崇山峻岭之中的施工场地。管道经过之处,山高坡陡,怪石林立,荆棘丛生,无路可循。村民三个一组,五人一群,根本顾不上松树柏树丛中的毛虫叮咬与荆棘划破衣服、刺伤身体了。参与施工的每个人都只能按技术员设计的最近线路往山脚下一步一步作业。铺设管道是个消耗体力和考验意志的重活,由于太阳的长久烘烤 ,加之饥渴交迫,中午时分抗旱小分队2人和个别老年村民均出现了中暑症状。村民们看到县委宣传部抗旱小分队在烈日下忍着饥渴仍坚守阵地参与劳动,并与他们一起大汗淋漓共患难时,个个深受感动,争分夺秒地加快了铺设进度。
8月9日,隆回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卿小玉赶到黄杨山村指导抗旱工作,为全村干群抗旱救灾鼓劲加油。她要求县、镇、村三级干部和广大群众,在大旱灾面前,要有抗大旱、抗久旱的信心和决心,要发动群众科学应对灾情,发扬自力更生的精神,克服困难,共度旱关;在找到了水源后,要加快施工进度,以最快的速度完成施工任务,确保每个老百姓有水喝。该镇党委书记彭向文表示,将在宣传部抗旱小分队的指导下,充分发动群众,群策群力,争取以最快的速度解决黄杨山村的饮水难题。
经过宣传部抗旱小分队、该村4名村干部和30多个村民连续3天的紧张劳动,终于将2600米水管按到组设计路线全部铺设到位。
全村群众看到引水主管道铺到了院落,战胜旱魔的信心更足了。
老天无情人有情,宣传部门送"甘霖"
8月10日,有熟悉情况的村民向县委宣传部抗旱小分队提出,虽有3条小水管从桃水冲水库穿过山洞引水下山,但一些院落人口多,如不安装大型引水管道恐怕仍无法保证户户有水喝。
于是,隆回县委宣传部抗旱小分队再次组织该村全体干部和驻村干部、施工技术员共同商讨。大家一致同意采纳群众的合理化建议。经核算,购买500米直径110mm的大水管需要资金近1.8万元。经抗旱小分队与供货厂家多次协调,由黄杨山村在任4 个村干部共同签字担保并保证今年年底还清欠款的前提下,厂家最后同意该村赊购急需的1.8万元水管。
8月11日起连续4天,在县委宣传部抗旱小分队的精心指导下,黄杨山村每天组织劳力30多人次,夜以继日坚守工地现场,加班加点劳动,分班分组钻进废弃多年的山洞,将熔接好的塑料水管逐段拖入洞中。
桃水冲水库引水山洞长500米,高不足1.5米,宽约0. 2米,因是上世纪70年代纯人工作业锤锉而成的单向岩洞,洞内既黑暗又缺氧气,洞的里头十分逼仄,平时一个成年人进洞都要侧着身子匍匐前进。洞中有些地段积水1米多深,站在常年不见阳光的冰凉污水里,感觉寒彻逼人,就是年轻小伙子淌在水里,也往往坚持不了10分钟,而参与劳动的绝大部分是妇女和老人。听上了年纪的村民讲,天热时,经常有毒蛇、蝙蝠钻到洞中乘凉,所以村民在黑洞中要一边扛着沉重的水管往前拖,一边还要小心翼翼地担心毒蛇、蝙蝠的突然侵袭,在山洞中施工难度可想而知。宣传部抗旱小分队2人、村支部书记向长征、村主任刘长生、村秘书阳小丁、计生专干邓小兰每天身先士卒,每次带头钻进山洞,带领村民克服重重险阻,脚底被尖锐的岩石刺破了,也没谁叫一声苦和痛 。大家心中只有一个共同目标:尽早铺好引水管道,让群众早日喝上水!
8月13日下午,经过几十个小时的艰苦作业,大家终于将水管拖到了岩洞的尽头。而水库那头一班施工村民也按计划进度锉出了露天接口,山外引水管道与水库出水接口成功完成了对接。
8月14日,在桃水冲岩洞口,管道技术人员接好了到各个院落的进水分接头。8月15日上午11时,通过岩洞内500米的引水管和洞外新铺设的2600米管道,清凉的库水正式引流下山到了农家院落里。近日内,该村还将通过水泵抽水上山,让水库上端渴得发慌的5组、11组村民喝上水,使他们不再为喝水发愁。
"水来了,我再也不必起早贪黑去山脚下6里路远的新民村岩洞里挑水喝了。"黄杨山村8组村民阳恩楚拧开龙头让水暂时流了一会,他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至少有40多天没见龙头出水了,感谢县委宣传部从几里远的山外水库里将救命水引下山来,这是我们农民救命的甘霖啊"。
干旱以来一直为水发愁而绞尽脑汁的黄杨山村支部书记向长征深有感触地说:"真心感谢县委宣传部的鼎力支持,为黄杨山村办了一件大好事,帮助解决了群众无水喝的大难题。只要水库不干涸,从今往后我村几十年喝水都不用愁了"。
汩汩清水源源不断流到了每个院落,流进了每户家中的水龙头,黄杨山村民们久旱的心田终于得到了润泽。
来源:隆回县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