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中心
当前位置: 邵商网 > 新闻 > 区县新闻 > 隆回县
天道酬勤--谨以此文献给隆回县第九中学(隆回县成人中等专业学校)建校五十周年
时间:2008-12-13   来源:隆回县融媒体中心

  • 字体放大

  • 字体缩小
-分享-

  我觉得我应该写写周泉。

这不仅仅是冲动,是这位隆回县农民中专毕业﹙现已改为成人中专,已经与原来的隆回九中合并为一所学校了﹚的学生已成为国内西瓜育种领域的佼佼者;是他研制了18年、开发了“周氏西瓜”在洞庭湖四周农民中的影响及在长江流域、进而在国内主要西瓜产区的推广,令我激情所至;是他取得的10多项科研成果,以中国农业专家身份飞越印度洋为南非、莫桑比克等发展中国家给予科技援助,为一代隆回人的骄傲让我兴奋无比;而最主要是周泉对土地的情结与当初学生时代的那份眷恋在驱动我的文思,那好多的往事就象电影一样一幕幕在展映、回顾……

我至今还珍藏着1984年6月前隆回农民中专首届毕业典礼的一盘录音磁带,周泉以毕业生代表的身份,面对着前来参加毕业典礼的行署副专员简冰清等领导和嘉宾的一段讲话录音,那是原汁原味的学生腔,开始说的一番话声音是颤抖的,他眼眶里分明是晶莹的泪花,颤抖的声音甚至无法进行下去,充满着对即将离开的母校、即将分手的同学,即将告别的老师无限眷恋;而后来的话是在向庄严的国旗宣誓,再后来他们全班的同学唱起了施光南的《在希望的田野上》,那一刻我好象觉得就有一股力量在荡气回肠,在暴发,在向世人昭示:“我们是首届农民中专毕业生,我们要为母校增光,为老师争气,去广阔的天地实现自己的理想,为社会创造美好的财富!”

马看蹄爪,人看将小

我认识周泉是20年前的事了,那时候我还在插队锻炼,只知道有一个愣头愣脑放牛的孩子,穿着有补钉的衣服。那是一个很不起眼的山村,但这个村庄却座落在一座很起眼的山下,这座山叫“九龙山”,传说有九条龙游玩到此就巍峨起伏在这不想往回走了。周泉有着山里人的朴实、纯真,他与其他的孩子没有太多的区别,唯一不同的是爱看书,他那院落里有个挺有才气的人家藏有好多书,后来我才知到这个藏书人的书是有个当过“红卫兵”的表叔,将那些抄家来的所谓封、资、修的书悄悄地背了回来才有的。周泉看牛时就坐在牛背上看书,入迷时那牛就将他从背上拱下来,常跌的身上青一块紫一块。那头牛还喜欢趁他不注意时偷吃庄稼,那个年代的人很难吃饱饭,牛就更加了;有些看牛娃吝惜自己的牛,故意将牛赶至无人瞧见的庄稼地里,让自己的牛也象人一样地打个“牙祭”,而周泉看牛又看书,这牛与人也就自然各得其“饱”了,当然少不了挨顿骂,久而久之,他看的牛总是比别的牛要壮巴些。少时的周泉知道有个“米丘林”,在有次写“我的理想”的作文时就写上了要作“米丘林”那样的科学家,还作了一次已成为米丘林的梦。

这个周泉后来上了高中。那个时候还没有什么重点高中和普通高中之分,所有的学生都就近入学,周泉就近入学的高中是一所“戴帽子”的高中,那时候谈不上啥名气,教师也是从初中教师中筛上来的,更谈不上一流校舍等很有诱惑力什么的,但在这所学校里来说,周泉的成绩是特别拔尖的,真可谓“山中无老虎,猴子称霸王”,可等到全国高考的结果出来,周泉却因几分之差而败北了。

后来他考上了“县农民中等专业学校”,那个班的同学几乎与他一样,都是高考中的败将,败将们决心到广阔天地当一介“武夫”,也就选择了农民中专,后来一些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也选择了到这所学校充电、拿文凭,这已是后话。周泉那个班叫作“农学一班”,周泉当了班长。他的大多数同学从这所学校毕业后跨入了乡镇合同制干部队伍,后来又成了国家公务员,成了副书记、副乡镇长、书记、乡镇长之类,那么多同学当了“官”,周泉还是一个“长时期参加农业生产的劳动者”。

要说周泉后来迷上了西瓜,还是要得益于在农民中专读书最后那个学期的实习,那年县杂交水稻制种队在隆回县荷香桥镇的朱家村制种实验,周泉他们那一批实习同学与湖南师院生物系部分学生一起参与了这次实验,呆在杂交水稻种子田里进行“杂交水稻父本开花习性”观察,这是一项很累很细心的活:每隔10分钟要将所观察到的水稻开花情况的数据记下来。12天的时间,从早上太阳出来到傍晚日头落下,周泉一天12个小时象个木桩一样,那双眼睛就是一个摄影机的镜头,死死地盯着那细细的父本开花过程,眨都没敢多眨一下。那个夏天,烈日当头,田里的水好象开了锅似的,到了傍晚从田里走出来,周泉的脚上已爬满了蚂蝗,鲜血淋淋,好些女同学就是被蚂蝗吓得不敢下田了。我恰好那十来天的时间每天跟着他们在田间滚,周泉那双叮满蚂蝗的脚也就在我脑海里永久地定了格。

整个实习过程是周泉当组长,而所有的记录数周泉的最完整,将周泉记录的数据“蒙太奇”,就是水稻开花呵成一气真实而有趣的电影了。从学校毕业后,周泉就被县制种队的王队长请了去帮忙,在那呆了两个年头。他所作的记录及所有资料成为县制种队的档案。

汗撒瓜棚,苦“修正果”

1985年春,邵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所长孙晓武在进行西瓜育种实验时需要请个临时助手,该所的一位叫左浦阳的助理农艺师曾任教过周泉的“土壤肥料学”,毫不犹豫地向所长推荐了周泉。其实孙晓武就是一个高学历的瓜农,周泉跟着他走的是一条不仅要吃苦受累、还得要任劳任怨探索西瓜奥妙之谜的艰辛路,四年后的周泉被陷进西瓜的缘份里,并且逾陷逾深了。

孙晓武首先给周泉一个“下马威”,将周泉发落在邵东县的一个远离村落、四周都是墓地的农场,两间用土砖垒成的住房又低又窄,到了夜间,那墓地里不时地发出被当地农民称为“鬼光”的绿色荧火,唯他一个人常住在那里,他也不在意。因工作十分繁重,那3.5亩地全是他一个人在耕作,他是一个完完全全的农哥,只是不属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之类,耕地无牛,更谈不上“农业机械化”了,生产工具就是锄头,粪箕、扁担、粪桶,劳保用品就是湘南农民用来遮阳避雨的斗笠和一双雨靴。他用锄头将那3亩多地一锄一锄地翻过来、整平成厢,从播种育苗到移栽、施肥、理蔓整枝、套袋粉等系列农活,随着星移斗转周而复始。生活呢,一个煤球灶就是他的主要生活用品,用来做饭、烧开水,有时火熄了,有口剩饭就充充饥,没有剩饭就喝口凉水又去抢季节了,到夜间再两顿饭做一块吃。

有一回,他病了,四肢无力,又吃不下东西,脸色怆白;幸亏所里的杜文丁老师在场,杜老师见势不妙,再三劝说才将他送到邵阳市人民医院;医师说是长时间没注意休息所致,孙所长、左浦阳老师及闻讯而来的亲人都哭了;说这个小伙没有背景,全靠自己拼命死做。周泉在医院里住了7天,第8天所里的人去医院看他时已不见人影,医生也四处寻他,此时周泉已回到了那3亩5分西瓜地里。

孙晓武走的是袁隆平的路,1986年把周泉带到了海南,那不是象今天我们好多人去海南那样去观赏三亚风景,是在海南的农村,在一年可生产三季水稻的田间培育西瓜新品种。比旅游去海南时间长多了,一呆就是三个月,住的地方不是星级酒店,而是自带被褥,在瓜地旁边用几棵树棒搭个棚,吃住在棚里。没想到地是,他最美好的青春也就搭在这样的瓜棚里了。

孙晓武是在进行无籽西瓜研究实验。这无籽西瓜日本人比中国研究地早,是无籽西瓜栽培最早的国家。中国的西瓜市场太大了,无论城乡和工农、也不分贵贱,男女老少都爱吃。那炎热的夏季,在热的要死、渴的要命之时,拿一个西瓜一拳将其一分为二,再迫不及待地咬上一口,嘿,那感觉才叫爽!日本人就冲着咱中国人的“爽”来着,加上种籽价格高,所以将他们培育的西瓜种推介给中国人,而大把大把地将中国人的钱赚回到日本去。孙晓武与他的同伙不服这口气,要培育自己的无籽西瓜来。中国人就是这样,一较起劲来,什么也不顾了,周泉就是其中之一。他在孙老师的指导下做起了学问,呆在瓜地里,每天象一只工蜂那样忙忙碌碌。

海南的蚊子是全国闻名的,有“三只蚊子当盘菜”之说。那老鼠也是一绝,硕大无比,玩命地对瓜田里的西瓜骚扰,还爱与人搏斗;还有蝎、蛇,海南人称之为“虫”。周泉白天与那火辣辣的太阳相伴,整地、育苗、浇水、施肥、整枝、授粉,到了夜间,他研读理论,查阅资料,撰写实践日记,还得与蚊、鼠、虫做殊死的斗争。一夜,极为疲乏的他正在做着香甜的梦,梦见自己培育的西瓜成功了,被送到北京做为最新农业产品展览时,一个日本西瓜专家气得与同伙哇啦哇啦争吵起来,把个周泉开心极了。后来他醒了,是痛醒的,原来是一只蝎袭击了他的小腿。在那荒芜的野外一下子没有什么特别好的应急措施,顿时小腿肿地象只水桶。幸亏还有同伴,得到了及时救治才免遭一灾。他身上经常有些疙瘩为其装修门面,这些苦,他的老爸老妈要是知道了,特别是让他的妻子知道了的话,准会把他从海南抱回家的。周泉的老家是山窝窝里,有到法定年龄就结婚的习惯和传统,那时法定的年龄是女的18男的20岁,周泉拖到23岁时实在抵不住女方家催促和村里老一辈的压力了,23岁结婚在那山窝里已成为晚婚的模范。结婚后大部分时间是呆在海南。少年夫妻短时间别离的感情煎熬,也是难以对付的,碰上周泉是条好汉,好汉是从不给家人伤心消息的,这儿女情长也就顾不得那么多了。

在海南的几年遇上旱情总是很平常,周泉为了抗旱保苗就用肩膀挑水抗旱。如今又有几个在大田里用肩膀挑水抗旱呢,略有点条件的农民就要用上微型水泵,可在海南当时的情况,不用肩膀挑水就只能眼睁睁看到那西瓜苗一天天地枯萎下去,那近8亩地里的西瓜苗就是周泉用肩挑水、用手提水给保住的。这对如今的年轻人来说真有点“天方夜谈”的味道,会说只有周泉才这么“傻”,更谈不上去吃“亏”了,这“亏”总是要人去吃,周泉不计较吃亏,凡是年龄比他大的人他决不让别人去吃这个苦,做苦力的事好象他全包了。他就是如此“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享受着人生的艰辛和挑战。

四年之后,他给家人报了个大喜:他与孙晓武、左浦阳老师几个研制的“湘西瓜5号”被评为邵阳市科技进步奖,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农转非”,被人事部门录用为科技干部。1988年3月,周泉被岳阳市人民政府作为科技人才引进,在岳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继续从事他的西瓜研究。

阿里巴巴打开了“四倍体”西瓜之门

要感谢岳阳市委、市人民政府人事改革的力度和政策在湖南省领先了一步,让周泉在西瓜科研路上着了魔似地一发而不可收拾。

1991年,周泉在岳阳县三合乡种西瓜时两个人种了23亩8分地,除了中间有岳阳农校两个学生实习帮点忙外,那个劳动强度是可想而知的,一般农民一个劳动力也只能对付3亩左右,曾与周泉一其起同事的陈晓陆说这番话时一古脑儿直摇头。

难怪马克思说“只有不辞劳苦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选择科研就是选择了吃苦。周泉1988年调来岳阳农科所,在1990年就诱变成功了一批四倍体西瓜新品种,相继培育出9041、9042、9043、8848、QB-3全缘叶四倍体和一批特具优良性状的黄皮红瓤、黑皮黄瓤、黄皮黄瓤、花皮黄瓤四倍体西瓜。同时,还筛选出了大批优良的二倍体西瓜新材料,如VSA-1、K8503、D89-4等代表品种。1993年,他以《全缘叶四倍体QB-3西瓜的选育初报》为题在《中国西瓜甜瓜》杂志发表,惊动了全国西瓜科研界的同行,都说从湖南岳阳市农科所杀出了一匹黑马。在岳阳农科所任所长10多年的关光复谈起周泉时用敬重的语气说:“为什么有的人搞了几十年都不能通过加倍处理诱变一个好的四倍体,而周泉却先后搞成了好几个,这是不能用‘运气’来解释的,应该有周泉同志方法上的特殊性”!

都说“鬼子”精灵,日本等地的一些园艺大师们想解决西瓜空心、皮厚、籽多、糖分低、有异味等“顽症”,耗费了几十年光阴,都还没有大的突破,周泉用了十几年的心血挑战了这号称“国际性”难题获得了成功,这一点耐人寻味。

周泉喜欢创新

有人是这样评价周泉的:周泉悟性高,能够渗透事物的本质,找到解决问题正确的方法,这也是周泉的特殊之处。育种涉及到方方面面,是一个大系统工程,靠思路得当,方法出新才能早出成果、快出成果。比如人工诱变,用什么品种,在什么条件、什么时间、什么部位进行,秋水仙碱用多大的剂量,术后又怎么护理等等,这些知识是书本上目前学不到的,全靠用心去体会。是呀,当年的哥伦布发现了一个世界并没有用海图,他用的是在天空中释疑解惑的“信心”,周泉也是这样,他用的是孜孜不倦中的灵感以及锲而不舍的“信念”。

周泉喜欢钻,有股“不到长城非好汉”般的倔强,在未到岳阳去之前就在啃“四倍体”。学校那点知识早已满足不了他摸索“四倍体”的需要了,他订了《中国西瓜甜瓜》、《中国园艺》等多种杂志,每月那不高的工资买书占去了他的一部分。常常为一个数据他要花上好一阵心血找一些资料去佐证,没搞清楚,他是不会睡觉的。

有一次,正好是西瓜扬花的时机,他接到了母亲病危的消息,而西瓜扬花期的护理事关他的研究成败,这是他一年中最关键的十天啊,待他将西瓜扬花期紧张地侍候完毕,再回老家看望老母,已在路上传来老娘逝世的噩耗,他深深地为自己未能在老母临终前尽上最后一点孝心而内疚。从不掉眼泪的周泉此时在奔丧之路泪如泉涌,后悔没能为老娘送终。其实,自古忠孝两难全,科研的崎岖之路也是如此。

创新是周泉开展西瓜研究的第一位。开始是求大、求高产,后来就求特色,如改变西瓜色泽,外部从黑色、花色到黄色、金黄色;内部从红瓤、黄瓤到桔黄瓤;果型有大果型、中果型到小果型,糖分、口感都越来越好,品质越来越优。现正在研究改变形状,有人说今年会有方形西瓜上市。他成了西瓜艺术家,按照周泉自己的想法,要随心所欲去玩西瓜,多玩几个花样,才能将西瓜的市场越玩越活,才能不断地上新的品味和档次,上新台阶。

纵观周泉后来取得的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湘西瓜11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南蜜一号甜瓜”等系列研究成果,周泉不就是这样在玩他的“西瓜,西瓜,开门吧”?

1992年,借小平同志南巡的东风,周泉成了第一个吃螃蟹的,在所长的支持下成立了西瓜研究所,他带领几个人不要所里一分钱,工资、福利和奖金都是自己赚,全市场化运作,自负赢亏。刚开始就有点不顺畅,遇上海南气候反常,亏了4万多元。可周泉说这市场经济就是这样,有时就不赚钱,后来就每年都要为所里创造几十万元的效益。他说西瓜科研不仅仅是培育好新的品种,更重要的是还要有好的经济效益才能说服人。这些都被用事实证明了。

播撒甜蜜的种子

也许是我和周泉的那分情结来源于九龙山,当年他在邵阳农科所的时候,就多次打电话要我在西瓜收获的季节去他那里吃西瓜,每次接他的电话都是甜甜的感觉,他制做的西瓜还没吃在我嘴里,已甜到了我的心里了。就在周泉去了岳阳之后的第二年,我也被一纸调令发落到一个有三万多人口的乡当任乡党委书记,那时没有手提电话机,白天几乎从没有通过电话,只有在夜间,遇上我们同时想到对方的时候,就想到了电话机,我们才在两个不同的农村叙说着才发生的事。我所在乡的也有许多农户种西瓜,他们开始用的是“湘西瓜5号”,后来就是“湘西瓜11号”,做出的西瓜价钱也卖得很好,我吃周泉的西瓜是在我任职的那个乡吃的,虽然不是周泉亲手做的瓜,但用的是周泉培育的“湘西瓜11号”无籽西瓜种,我是间接地吃周泉种的西瓜,比直接吃他亲手做的西瓜更多一种“爽味”。只要我看到了西瓜和西瓜地,我就情不自禁要上前打听,这是什么“牌子”的种籽作的西瓜?

就是没想到他那几粒西瓜种有如此之俏。

那是2000年11月份的时候,我到岳阳参加一个会议,事前我给周泉通了电话,他正好那一段时间在岳阳。我到岳阳屁股还没坐热,周泉就来到了我住的南湖宾馆,这时的周泉多了点豪放。他告诉我,现在是岳阳市农科所管业务的副所长兼西瓜研究所所长,手下有一百多号人马,与学生时代已经是今非昔比鸟枪换炮了,他穿上了西装,系上了领带,现代化味道很浓,一进我的房间,他的手机就响个不停,全是要种籽的。他高兴地告诉我说,这西服是去北京参加劳模会时买的,穿上这套衣服时与湖南省委郑培民副书记照了张像。我们还没唠上两句,他的手机又响了起来。话没说什么,就来了一群人,周泉忙一一向我介绍,这位是湖北沙市的王镇长,那位是李乡长,还有肖书记,农技站的李站长等等,反正都是来要种籽的,周泉没能满足他们的数量要求,所以在这死缠硬磨一整天了,要求再解决一点,不然不好回去向农民兄弟交差。周泉的助手告诉我,已得“罪”了几个种子客户,重庆一家种子公司事前预付了30万元种子款,由于不能按计划发足货,要退回客商一些预付款,那位种子客户不想要退回的预付款,坚持要按原来预定的数量,结果扫兴而去,这种供不应求的局面已有好几年了。

那天晚餐是与湖北的李乡长他们一块吃的,周泉一个劲地敬酒,开始是敬老师的酒,后来就敬乡长书记的酒,说是种子少了点就只好多敬几杯酒了,说是在你们湖北你们对我太客气了,那些瓜农太够朋友了,特讲感情。王镇长说我要敬你一杯,你帮了我的大忙,你在我那指导产业结构调整,从种西瓜开始,现在我再也不要去农民那挨家挨户做动员了,一到村里去我那些村干部就要求多给他买点西瓜好种,那农民一讲种西瓜就满身都是劲。你说你不想办法解决我好回去吗?那王镇长当过连长,说话时里面带了好多个“我操”。因我有过乡干部经历,与李乡长王镇长他们有共同语言,那晚的酒也就老是喝不醉,周泉对我说老师你奈得何你要帮我多敬几杯,我确实没有其他好的办法了,不好“打发”他们。我也就将那酒当成西瓜汁喝,一杯杯地与李乡长王镇长猛喊“干杯”!

这时我想,这西瓜已将周泉弄得“牛”了起来。

其实周泉是以洞庭湖为核心,在长江中下游一带推广他的研究成果。他的基地在岳阳,他是岳阳农科所的领导,是岳阳市政府把他从九龙山、从邵阳引去的,这在当时多少有点“花香墙外”的味道,是岳阳的“伯乐们”先走了一步。不是有“士为知己者死”的说法吗?而周泉的知己不仅仅是当初岳阳市大胆招兵买马的决策者们了,还有岳阳那成千上万的瓜农。不仅仅是岳阳的瓜农,他要用自己的成果回报包括湖北、四川及长江中下游一带忠于土地的农民,要让这些与他父亲一样的农民过上好日子!

事情有时也没有想象中那么容易。

受岳阳市云溪区文桥乡领导的邀请,周泉在该乡的黄皋村建立基地。面对从来没听说过的西瓜术语,还听说种西瓜的成本比水稻要高,实实在在的农民那想用种西瓜来增加收入的热情一下子就降了下来。“我们把握不住技术”、“我们没那么多本钱”,七嘴八舌,快把乡长和周泉的热心也给误解了,但为农民服务的热情没有降温。周泉不会象电影里那伟大的战斗打响之前,师长军长般一样挥着手臂做战前鼓舞动员,他还更加“农民”,“技术我包教,保证比种水稻的收入高”。周泉不善辞令,但他种了多年的西瓜,对西瓜的行情了如指掌,他是拍着胸脯表这个态的,也只有他才有这种勇气和胆识。如今的农民对政府人物说的话记性特别好,对各种承诺的兑现记忆力超常地高,一到秋后会主动来与你算账的。于是,周泉将带去的被褥往村干部家里一扔就去了田间,从整理苗床到授粉,他与他的助手们手把手地教那些农民。到瓜爬藤蔓时,他策划了田间现场观摩会、新闻发布会、赛瓜会,把省内外的西瓜专家和经销商引到了黄皋。瓜一落地,也就买完了,过后一算账,哈哈,一季西瓜比两季水稻强多了;瓜农们喜笑颜开,黄皋村成为西瓜村,接着也就遐迩闻名了,因为几年后的黄皋村增加了好多楼房。

也有找周泉扯“麻纱”的。2000年,岳阳君山区广兴洲镇有个农民种了几亩“洞庭1号”西瓜,可只长藤不结瓜,电话打给周泉找麻烦啦,说种子有问题。周泉立马赶到现场,一问这个瓜农,才知道这位伙计狠不得一夜之间让他的瓜地长出大西瓜来,每亩地施了50公斤磷肥,80公斤碳氨,还追施了10公斤尿素,结果营养生长过旺,抑制了向生殖生长的转化。周泉就告诉这位农友,先断根控藤,科学整枝……后来恢复了正常生长。

黄皋村只是周泉的联系点之一。在汨罗大荆、华容三封、君山广兴洲等几处西瓜基地,到了六月,那成块连片的八万亩西瓜地便成了巴陵大地一道迷人的风景,令过往行人美不胜收,心旷神怡。

都说孔子有弟子三千,周泉却有徒弟上万,他带着自己编写的简明教材周游乡村,每到一地,要选上一些文化高又有科技意识的人做徒弟,做他的二传手,一个传十个,徒弟带徒弟,几年下来,带出了上万名徒弟来,这就是他的“快速推广法”,只有这样,周泉的西瓜研究成果才能实现他所预期的那样,让成千上万的农民在农业领域增加收入。有了这样一支技术推广队伍,周泉的西瓜种子不牛起来才怪呢!

难忘郑培民书记的嘱托

还得从他与郑培民书记的那张合影说起。

那是2000年的4月,周泉去北京参加全国劳模表彰会,郑培民书记到黄花机场为周泉等几个去北京开会的代表送行,临去机场前,郑书记与周泉谈了好一阵子话,话题自然是优质西瓜科研成果的推广和帮助农民增加收入两项内容,末了,郑书记拉着周泉的手说:“小周啊,你是帮农民兄弟致富的专家,农民兄弟在指望着我们,你的担子不轻啊”。没想到的是,郑培民书记的这番话,对周泉来说竟成了遗言。

他把郑书记的话记在心里。从北京开会回来,他的成果又有了新进展。继“湘西瓜11号”之后,又有了“洞庭1号”、“洞庭2号”、“洞庭3号”,农业部还将“洞庭3号”列为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支持项目。“QB—3全绿叶四倍体西瓜”还填补了国内空白。2002年,他的“湘西瓜11号”在1996年通过湖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00年通过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的基础上,又通过了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随着他的“湘西瓜19号”〔洞庭3号无籽〕也通过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03年,这两项成果被国家科学技术部列为国家科技成果重点推广计划。

成为名人的周泉没有因此停止过研究活动。他还在抢空继续读书。因为他不满足现有的理论水平,何况周泉的好几个助手都是北京农大、华中农大的研究生直接分来的。身负重任的周泉是在实践中升华自己的理论水平,他作了上百万字的读书笔记,作了上百万字的研究记录,他看重自己所积累的资料。那年长江发难,在抗洪抢险、堤垸将溃时,他不顾生命危险冒死抢救育种资料。他用多年的艰辛一次又一次拿到了那一张张沉甸甸的大专学历证书、本科毕业证书、研究生文凭。而这些文凭与他十几年心血所积累那厚厚的一百多万字的读书笔记,一百多万字的科研资料凝结在一起。

做为知名的西瓜专家,他得经常参加一些市、省、乃至全国性的学术交流和研讨活动,他研制的、已被华南地区大为推广的绿肉“南蜜1号”厚皮甜瓜和红橙肉“南蜜2号”甜瓜,就是忙中偷“闲”研制出来的“新贵”。 湘西瓜11号(洞庭一号)无籽西瓜后,接着又培育出了享誉全国的黄瓤无籽西瓜新品种——湘西瓜19号(洞庭三号)、洞庭五号、洞庭六号。近几年,周泉也是硕果累累,他成功培育出了博达隆一号、博达隆二号、泉鑫一号、泉鑫二号、泉鑫三号、泉鑫四号、大果泉鑫、珍冠、珍玉、东方冠龙、东方娇子、博佳、博帅等系列特色新品种。截止去年,周泉相继主持培育出了20多个西、甜瓜新品种,其中2个品种通过国家审定,17个品种通过省级审定。这些品种各具特色,品质优良,瓜农种植效益显著增加,社会经济效益良好。特别是湘西瓜11号(洞庭一号),目前是国内最好的无籽西瓜品种之一,连续10年国内最畅销无籽西瓜品种,现已成为湖南、湖北、河南、安徽等省无籽西瓜种植的主栽品种。周泉的西瓜良种和栽种新技术不但在国内受欢迎,而且在泰国、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试种推广,以其独特的优良性状受到西瓜种植园主的青睐,把周泉的瓜称为“金瓜”。现在,周泉打算把西瓜推向更广阔的市场,让世界更多的人吃到他培育出来的西瓜,他要做天下西瓜第一人。

这位在西、甜瓜制种领域硕果累累的专家,先后取得“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星火计划先进个人”、第八届“中国青年科技奖”“湖南省新世纪121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选”荣誉称号;获得了农业部首届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奖、湖南省科技进步奖等10多项科研成果奖励;担任了岳阳市第五届人大常委会委员,岳阳市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岳阳市西甜瓜研究所所长。可是,西瓜专家周泉并没有就此罢休,继续忙碌着他的西瓜事业。金秋十月,我在他实验基地的大棚里看到他种的金黄色的小果型甜瓜吊满在园里,我将这小玩意西瓜用鼻子一闻,一股清香沁人心脾;它在告诉我,又一种新型西瓜即将上市。

  有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岳阳文化在鞭策着周泉,那“路漫漫其休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千古绝句在激励着周泉,进入不惑之年的周泉,凭着坚忍不拔之志仍在西瓜科研之路探索。

  我在等待吃周泉研制的新口味西瓜

2003年9月初稿于隆回陋室

2003年国庆节二稿于岳阳市农委宾馆

在隆回九中(成人中专)建校五十周年纪念之时又作第三次稍微改动。

作者在成人中专工作了15年,担任过工人、教师、办公室主任、校长。多次在《中国教育报》、《农民日报》、《求是》、《湖南日报》、《今日女报》、《邵阳日报》及“红网”发表过文章。

作者说明:

根据校长范国学的计划,邀请周泉回母校为师生做一次报告,于2008年12月9日晚上与周泉联系时已经属于迟到的计划了:周泉目前正在海南紧张地忙碌西瓜育种工作,12月15日又应约去新西兰、澳大利亚考察,时间是20天。无法在12月28日前赶回母校参加庆典活动,其来母校做一场汇报也只好推迟了。

来源:隆回县融媒体中心

Copyright © www.shaoshang.cn,All Rights Reserved. 邵商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