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9日,隆回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刘焕华、县委常委县委办主任周玉祥在县委办副主任欧阳利人等陪同下,到县档案局看望正在查阅资料的党史编纂工作人员。
进入新世纪后,全国从中央到地方,纷纷编修中国共产党历史。隆回党史正本第一卷即《中国共产党隆回历史》第一卷(1921-1949)编纂工作一直走在全国地方党史编纂第一方阵,早在2004年就编纂出了初稿,成为全市地方党史的样本工程,邵阳市内兄弟县市党史部门纷纷前来隆回考察学习。
2005年,《中国共产党隆回历史(1921-1949)》初稿经征求意见、评议审查等工作,进行两次重大修改,但因为牵涉到“五为支部”问题,没有按计划出版发行。2006年,该办继续深入调查,补充史料,修改党史正本第一卷。重点调查三个方面,即红军长征经过隆回的历史、抗日战争时期隆回民众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历史和解放战争时期隆回地下党组织领导隆回人民反抗国民党黑暗统治及迎接隆回解放的历史。编纂部在征集到大量史料的基础上,参考有关档案或其它业已证实为真实的材料对史料进行反复比较与甄别,反复核实,特别是对其中的有关抗日的章节,尤其是日军进攻及我军反击的路线以及一些重要战场等问题,多次组织人员到具体地点反复考证,力求做到准确,公允。经过三次规模较大的全面修改,形成一部25万多字的评议稿,并送发各级有关领导和单位评审。在召开党史专题会议时,《中国共产党隆回历史(1921-1949)》(修改稿)得到了县党政领导鞠晓阳、钟义凡、周卫臣等高度重视,称赞这是一本经得起时间考验的隆回地方党史。在赴市委党史研究室、省委党史委专题汇报党史正本第一卷编纂工作时,省、市主管部门领导高赞称赞隆回务真求实,写出了经得起历史检验的地方党史。为了忠于历史,对后人负责,隆回县委还将组织一次大范围的评审会议,对《中国共产党隆回历史(1921-1949)》(修改稿)进行全面征求意见,最后由编委会审定,计划于2007年底出版发行。
2006年10月24日,中共隆回县委办公室发布《中共隆回县委办公室关于调整中共隆回县委党史工作领导小组、党史联络组成员和成立〈中国共产党隆回历史〉编纂委员会及其工作机构的通知》,组建《中国共产党隆回历史》(1949-2007)编辑部,由县政协原主席、县党史联络组组长杨第美和县史志办主任肖时珍任主任编辑,编辑杨第美、肖时珍、龙崇卿、刘梅声、邹宗尧、欧阳梅先、范松青、罗秋华、罗斌。不久,增加县档案局局长李曲为编辑部成员。编辑部组成后,拟订了《中国共产党隆回历史》第二、三卷的编目,并多次组织县委党史领导小组、县党史联络组及地方史编辑部成员参与讨论和修改。
编辑部于2007年4月3日正式进驻县档案局查阅资料。进入夏季后,炎热难耐,编辑部组织人员除党史办几个人外,其他编辑均是离退休老同志,年纪最大的龙崇卿(原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近76岁,但这些老同志兢兢业业,每天冒着酷暑进档查阅档案,摘抄资料。早期资料,特别是1960年前的档案资料,全部是手写体,或者是复写体,因年代久远,字迹模糊不清,辨认很困难,老同志们不得不人手一个放大镜,仔细辩读。但编辑部老同志克服困难,每天准时到档案局,认真查阅。到目前为止,已查阅资料5000余卷,做摘抄笔记上百万字。
刘焕华和周玉祥在看望老同志时深受感动,他们说,看到老同志冒着酷暑在简略的办公条件下认真查阅党史资料,心灵深为震撼,老同志不愧是久经考验的革命中坚力量,是年轻后辈们的学习榜样。周玉祥强调,党史工作是一项政策性强、工作量大的工作,所牵涉的方面既广且深。针对档案入馆困难大的问题,周玉祥建议开一个协调会。针对编辑部工作人员到有关单位去查阅档案的问题,周玉祥表示,由县委办提前发出专函,让有关单位做好准备,并要求接待单位热情服好务。周玉祥要求党史办的工作人员既要当好联络员,又要当好服务员,为老同志服好务。
刘焕华说,党的历史是党珍贵的历史记忆和宝贵的历史财富,隆回党史是隆回人民建设和谐隆回的宝贵的精神食粮。针对某些单位档案入馆难的问题,刘焕华表示,必要时候,可以由钟义凡县长向有关单位发县长督办令,限期完成档案整理与入馆工作,并表示要召开专门会议,要与有关单位约法三章,明确档案整理要求与入档的具体时间。
老领导简运河、刘国隆、毛汉周等参加了座谈。
====================================================
联系人: 县委党史办/罗斌联系电话 :8232919联系邮箱:
====================================================
来源:隆回县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