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振羽(1900—1980),武冈州(今邵阳县金秤市乡溪田村)人。本名典福,学名振羽,字行仁,曾用名振虞、晨光、震宇、正于、曾与、一清、柳岗等,中共党员,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生前是中国社会科学院顾问。
清光绪二十五年十二月三十日(1900年1月30日)生。曾祖父为太平军旗卒,祖父是自耕农,父亲为乡村塾师,性皆疾恶怜贫,常为吕振羽兄弟讲社会黑暗。
吕振羽7岁入乡塾。少怀凌云之志,学习勤奋。一次塾师点书太少,他哭了起来,要老师多点。13岁时,曾作《咏榴花》诗言志:“门前榴花树,花开血样红,何时结硕果,此日莫摇风。”民国5年(1916)以优异成绩考入武冈县立中学,在教师肖石城的影响下,他广阅康梁著作,崇信改革,尤慕邑人蔡锷。在《曷各言尔志》的作文中写道:“如国泰民安,暮年有茅屋两间得以卧读唐诗足矣;若国不得救,民不得安,即拜告祖宗,与恶势力拼杀,血溅沙场,见轩辕于地下。”民国8年6月,“五四”运动爆发后,他即联络当地一些学校,组成武冈县中学生联合会,并被选为学生会会长,领导学生实行自治,开展“反日仇货”运动。
民国11年,吕振羽怀抱“工业救国”的理想,考入湖南高等工业专门学校(后改为湖大工科)攻习电机。民国14年5月,吕振羽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毕业前夕,经湖大青年团组织决定,加入国民党。
民国15年7月,北伐军光复长沙,刚由湖大工科毕业的吕振羽立即投笔从戎,转战江西,任国民革命军新编第一师政治部宣传科长,代理师政治部主任。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后,他离开部队,经上海东渡日本,入明治大学攻习政治经济系,因经济拮据,半年后重返上海。民国17年秋抵北平,任教于民国大学、朝阳大学,并受聘主编《村治》月刊。翌年,离开《村治》月刊社,与中共党员郑侃、杨刚、刘思慕等人先后创办《新东方》杂志,成立“东方问题研究会”。不久,均遭国民党查禁。“九一八”事变后,吕振羽投身抗日救亡活动,任中共北平市委领导的“自由职业者大同盟”书记,参与筹建热河抗日义勇军,营救被捕学生和中共党员的活动。同时以笔为枪,写成《中日问题批判》和《最近之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上册),揭露日本帝国主义对外实行扩张的原因,痛斥蒋介石国民党政府卖国投降政策。民国23年,他参与当时的史学论战,继郭沫若的《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之后,写成《史前时期中国社会研究》、《殷周时代的中国社会》两书,首创殷商奴隶说和西周封建说,给反马克思主义的流派以沉重打击。民国14~15年,他受中共北方局书记刘少奇和周小舟委派,不避艰险,赴南京与国民党代表曾养甫、谌小岑进行国共合作的谈判,忠实地执行了中共联合抗日的主张。在谈判间隙,他还写成《中国政治思想史》一书,民国25年3月,经周小舟介绍,吕振羽加入中国共产党。
抗日战争爆发后,吕振羽奉命回湘,组织“湖南文化抗敌后援会”,与翦伯赞等人创办“中苏文化协会长沙分会”,出版会刊《中苏文化》。民国27年夏,日寇陷徐州,围武汉,攻湖南,局势严峻,他又奉命回家乡创办“塘田战时讲学院”,实行坚持抗战,培养抗战干部的教育。在该院发展中共党员40余人,民族解放先锋队员100余人。国民党惊呼该院为中共的“西南抗大”,于翌年4月强行解散。他奉命转入农村,领导组建武冈、新宁、城步、绥宁等县中共地下组织。民国28年8月,又奉调重庆,在周恩来领导下从事理论、历史研究和统战工作,并受聘为战时迁渝的复旦大学教授。民国30年2月,他的《简明中国通史》(上册)在重庆完稿。“皖南事变”后,吕振羽化名柳岗,奉调苏北,执‘教于中共华中局党校,兼任华中局编审委员,被学员们称为“老夫子”。民国31年初任中共华北局书记刘少奇的政治秘书,跟随刘少奇长途行军,历时10月抵延安,后改任刘少奇学习秘书,并兼任中央研究院特别研究员。
抗日战争胜利后,吕振羽任冀、热、辽救济分会副主任,协助解放区救济总会代表伍云甫与联合国救济总署、国民政府行政院救济总署谈判。民国36年2月,他的《中国民族简史》脱稿于哈尔滨,成为中国第一部用马克思主义观点阐述中国多民族历史的著作。次年2月《简明中国通史》(下册)脱稿于大连,同年全书出版,被中共中央宣传部定为干部读物和高等学校教材。东北解放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吕振羽历任中共辽东省委常委,大连大学和东北人民大学校长兼党委书记,东北人民政府文教委员会副主任,中央民委委员等职,是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三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并兼任中共中央高级党校教授和历史教研室顾问。
1963年,吕振羽蒙不白之冤失去自由。“文化革命”中,林彪、江青一伙为构陷刘少奇,广事株连,污蔑1935年的南京谈判是“勾结蒋介石消灭红军”,审讯吕振羽700余次。他身陷囹圄,在1日报纸上写了20余万字的“读史随笔”和上千首诗词。当得悉刘少奇被开除党籍时,他义愤填膺,挥笔成诗:
二十世纪风波寒,三顶帽子绝代冤,
忠奸功罪全颠倒,吁天辩诬董狐篇。
1975年,经国务院副总理邓小平批示,吕振羽获释,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彻底平反。1980年7月病逝。8月9日,中共中央在八宝山公墓举行追悼会,悼词中称他是“我国优秀的无产阶级战士,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
人物经历
1900年1月30日,吕振羽出生于湖南省武冈县溪田村(现邵阳市)。
1915年,进入武东中学读预科。
1916年—1920年,就读于武冈县立中学。
1922年,考入湖南省公立工业专门学校电机系。
1925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1926年,毕业于湖南大学;7月,加入北伐军,历任中尉秘书、上尉干事、宣传科长、师政治部代理主任。
1927年,离开北伐军,从江西、福建、广东辗转到上海;9月,进入明治大学研究院学经济。
1928年3月,返回中国;7月,先后任教于民国大学、朝阳大学。
1930年1月,与郑侃等创办《新东方》月刊;10月,成立东方问题研究会。
1933年,任教于中国大学,并晋升为教授。
1936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7年9月,回到长沙,先后成立了“湖南文化界抗敌后援会”和“中苏文化协会湖南分会”,开展各种形式的抗日活动。
1938年,任塘田战时讲学院副院长。
1939年9月,任职于中共南方局,对外职务是复旦大学教授。
1941年3月,经桂林、香港、上海转赴苏北新四军军部所在地江苏盐城;9月,在中共华中局党校授课。
1942年3月,赴延安参加筹备召开“七大”工作,并任刘少奇政治秘书;12月,任刘少奇学习秘书,另任中央马列主义研究院特别研究员。
1945年10月,任热西地委副书记,冀热辽救济分会副主任。
1948年,任安东省委常委;12月,任东北大学(现东北师范大学)副校长。
1949年10月,任大连大学校长、党委书记,旅大区党委委员、区党委大学部党委书记。
1950年11月,任东北人民政府文化教育委员会副主任。
1951年8月,任东北人民大学(现吉林大学)校长、党委书记。
1955年7月,离任东北人民大学校长职位;同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1959年,任中共中央党校历史学兼任教授、历史教研室顾问。
1961年,先后到内蒙古访问,到河南殷都考察。
1962年11月,赴山东参加孔子学术讨论会。
1963年1月,被秘密拘禁“隔离反省”。
1967年1月,被正式逮捕,关入秦城监狱。
1975年1月,在邓小平批示下,被释放。
1978年11月,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顾问。
1980年1月,中共中央为其平反。
1980年7月17日,在北京逝世,享年79岁。
人物评价
“吕振羽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为“五四”运动以来中国马克思主义新史学的建立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吉林党史网评)
“吕振羽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作出了积极贡献。”(中国共产党新闻网评)
“吕振羽是闻名遐迩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奠基人,是中国马克思主义民族史研究的开创者。”(《新湘评论》评)
“吕振羽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建立和发展以及民族史研究作出了突出贡献。”(《吉林日报》评)
“吕振羽的一生,不仅是学术研究的一生,更是革命实践的一生。他胸怀祖国,放眼世界,运用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国问题,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传播者;积极投身中国革命和建设,舍家为国,为中国人民的革命和建设事业鞠躬尽瘁。”(《湖南日报》评)
来源:百度百科